[实用新型]微创组合式可吸收椎间融合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243502.4 | 申请日: | 201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1940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发明(设计)人: | 邓忠良;马金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忠良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A61L27/18;A61L27/54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恒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75 | 代理人: | 赵荣之 |
地址: | 400010***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式 吸收 融合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特别涉及一种微创组合式可吸收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椎间融合器广泛用于腰椎后路手术中,也可用于颈椎、胸椎手术,其主要是由钛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钛合金椎间融合器是通过其外部结构将椎体撑开来恢复腰椎的生理曲度和高度。由于椎间融合器与椎体的接触面有限,应力集中,易破坏上下椎体终板,常导致椎体塌陷,椎间隙狭窄,造成畸形愈合。钛合金椎间融合器具有足够的强度,但其上下均为椎体松质骨,两者弹性模量不一致,椎体松质骨因承受压力而发生部分吸收,使术后椎间隙高度部分丢失;支架永久性置入,可能发生电解,异物刺激反应,从而产生与椎间融合器有关的并发症;金属置入物存不能被人体椎体吸收,因而存在应力遮挡,由此可导致骨融合延缓甚至不融合。且现有的椎间融合器均为不可分的整体结构,融合器高度不可调节,因而不能适应不同的椎间撑开高度,常因此要增大手术创伤,增加病人痛苦;同时现有椎间融合器多为方形结构,置入不便,占据空间较大,植骨量较少,不利于植骨融合;单侧置入稳定性差,双侧置入增加了手术量。
因此需要一种新的椎间融合器使可减小手术创口、置入方便、稳定、且能被人体椎体部分吸收以减少应力遮挡的椎间融合器,能更好的促进植骨融合,以为患者减轻痛苦。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减小手术创口、置入方便、稳定、能被部分吸收的微创组合式可吸收椎间融合器,能更好的促进植骨融合,以为患者减轻痛苦。
本微创组合式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由均为新月形的顶盖、顶片、中间片和底片依次重叠形成,所述顶盖、顶片、中间片和底片中相邻的两片在接触面上设置有与新月形轮廓弯曲方向相同的弧形凸台和弧形凹槽,所述弧形凸台沿弧形方向插入弧形凹槽并与之滑动配合,所述顶盖可被椎体终板吸收的聚合材料,所述顶盖的上表面与椎体终板自然曲度相适配,所述底片的下表面与椎体终板自然曲度相适配。
进一步,所述顶盖的上表面设置有齿尖朝向植入方向相反一方的锯形齿,所述底片下表面设置有齿尖朝向植入方向相反一方的锯形齿;
进一步,所述中间片的弧形凸台中设置有至少一个通孔,所述通孔中设置有同植入方向相反的一端与孔壁相连并沿弧形方向延伸的舌形齿,下层中间片的舌形齿向上翘起卡在相邻的上层中间片的通孔中;
进一步,所述顶片的弧形凹槽中设置有与舌形齿适配的凹坑;
进一步,所述顶片、中间片和底片的弹性模量为2.0-5.0Mp;
进一步,所述顶盖、顶片、中间片和底片表面均匀分布有直径为90μm-200μm的通孔;
进一步,所述顶盖由硫酸钙/氨基酸聚合物制成,顶片、中间片和底片由不可降解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成;
进一步,所述顶盖、顶片、中间片和底片使用时浸泡或注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干细胞;
进一步,所述顶片、中间片和底片的新月形轮廓线在连接处圆滑过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微创组合式可吸收椎间融合器由新月形顶盖、顶片、中间片和底片重叠组合而成,可通过叠合不同数量的中间片来满足脊椎间需要撑开的高度,创伤小。
2、本微创组合式可吸收椎间融合器为新月形,能更灵活的适应非直线的置入通道,单侧植入稳定,减小手术创伤,且本椎间融合器的上下表面与椎体终板自然曲度相适配从而有利于保证椎体终板的完整性。
3、顶盖采用可吸收聚合物材料制成,随着椎体的融合,可吸收聚合物材料逐渐降解被吸收,减少对植骨的应力遮挡,能更好的促进植骨融合。
4、所用材料弹性模量为2.0-5.0MPa,同人体骨骼弹性模量接近,在体内能维持足够的机械强度。
5、新月形的椎间融合器支撑稳定且所占空间更小,使植骨量更大,有利于脊柱融合。
6、顶盖、顶片、中间片和底片可临时浸泡或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干细胞,分布于直径为90μm-200μm通孔内缓释,促进植骨融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微创组合式可吸收椎间融合器整体结构剖视图;
图2为中间片弧形凸台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中间片弧形凹槽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顶片弧形凹槽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顶片弧形凸台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顶盖弧形凹槽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底片弧形凹槽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忠良,未经邓忠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4350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