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46335.9 | 申请日: | 201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7157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23 |
发明(设计)人: | 黄春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1/16 | 分类号: | F01M1/16;F01M1/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张昱;谭祐祥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润滑 油路 布置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油路布置系统,尤其涉及一种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其特别适于但不限于在直列四缸内燃机中进行使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现有的采用非变排量机油泵的内燃机中,都使用泄压阀来调节机油压力;而在采用油道压力反馈调节的内燃机中,无论其是否采用变排量机油泵,都会使用泄压阀来保护润滑零部件。
在现有技术中,对于上述的包括泄压阀在内的内燃机润滑油路系统,仍然存在种种不尽人意之处。例如,部件(尤其泄压阀等)构造相对十分复杂,制造、使用以及维持成本都非常高,压力调节响应速度不佳而且也不稳定等。因此,亟须提供一种改进的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来克服这些弊端。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其可以有效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从而能够优化内燃机润滑油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非变排量泵油道压力反馈调节,获得高稳定性、高响应速度的压力调节。
为实现上述的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其包括用于对内燃机供应润滑油的机油泵,所述润滑油的供应管路被装设于内燃机缸体主油道的中部。
在上述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中,优选地,所述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还包括装设于机油泵泵体内的泄压部件,所述泄压部件的一端部与由内燃机缸体主油道和内燃机缸盖主油道形成的交叉处部分流体连通。
在上述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中,优选地,所述泄压部件包括泄压阀、泄压阀端盖、以及装设于所述泄压阀和泄压阀端盖之间的弹簧。
在上述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中,优选地,在泄压阀阀体上沿着油路方向依次设置有均用于承载卸载油压的第一承压面、第二承压面和第三承压面,并且所述第三承压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承压面的面积,所述第一承压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三承压面和第二承压面之间的面积差。
在上述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中,优选地,在所述第一承压面上还设置有台阶。
在上述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中,优选地,在所述台阶的顶部还设置有倒角和第一槽。
在上述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中,优选地,在泄压阀阀体的外周上还沿着环向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槽。
在上述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中,优选地,在所述泄压阀端盖的一端部设置有通气孔,用以在所述泄压阀移动时排出其内部的空气和渗油。
在上述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中,优选地,所述泄压阀和泄压阀端盖均呈圆筒形。
在上述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中,优选地,所述内燃机与机油泵之间还设置有滤清器和/或冷却器,所述滤清器和冷却器分别用于对润滑油进行滤清处理和冷却处理。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内燃机润滑油路布置系统以传统的定排量机油泵为基础,将润滑油从内燃机缸体主油道中部引入内燃机缸体,并从由内燃机缸体主油道和内燃机缸盖主油道形成的交叉处部分将卸载油压施加于多承压面泄压阀,从而可以在不增加零件数量的情况下实现油道压力控制和安全泄压控制,达到优化内燃机润滑油路,以最低的成本实现非变排量泵油道压力反馈调节的效果。它具有整体设计合理、制造方便、成本低廉、控制压力稳定准确且响应速度快等众多优点。
【附图说明】
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油路布置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的泄压阀安装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泄压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泄压阀处于未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泄压阀处于受压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机油泵泵体 2 泄压阀
3 弹簧 4 泄压阀端盖
5 内燃机缸体主油道 6 内燃机缸盖主油道
7 滤清器 8 冷却器
1a 高压油腔 1b 低压油腔
1c 泄压腔 1d 泄压腔进口
1e 泄压腔出口 1f 引压通道
2a 第一承压面 2b 第二承压面
2c 第三承压面 2d 第二槽
2e 第一槽 2f 倒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463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螺旋式硅油离合器
- 下一篇:一种发动机气门降噪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