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前叉吸震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293136.3 | 申请日: | 2010-08-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167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04 |
发明(设计)人: | 廖学湖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5/08 | 分类号: | B62K25/08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维邦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69 | 代理人: | 黄莉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前叉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行车的前叉吸震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有效提升缓冲、吸震功能的自行车前叉吸震结构。
背景技术
一般自行车利用把手控制前轮的左右摆动程度,以维持车体的平衡并且达到控制车体转向的目的;而自行车的把手多为透过一组┐形的构件与自行车的前叉联结,主要透过一向前伸的作用,延长手把与前叉轴线之间的距离,使自行车的转向动作得以适合不同身高的人骑乘。
再者,自行车的把手除了用以控制车体转向之外,在自行车实际的骑乘过程当中,骑乘者常会因为加减速或是路面巅颇的关系而必须以臀部腾空的方式骑乘自行车,此时骑乘者的重心将会朝向把手前倾,由把手支撑骑乘者平衡重心的施力,同样的前轮的震动作用亦会经由前叉及竖管与把手传递到骑乘者的双臂。
因此自行车的把手至前叉竖管之间的区段除了必须具备稳固的接合构造之外,最好能够具备适度的吸震功能,以期增加自行车骑乘的安全性,甚至于降低运动伤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吸震功能的自行车前叉吸震结构,以增加自行车的骑乘舒适性及减少运动伤害。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自行车前叉吸震结构,包括:供与自行车的手把联结的上管体,该上管体设有一第一轴向结构;供与自行车的前叉联结的下管体,该下管体上设有一与该第一轴向结构相对应的使上、下管体得以相对轴向运动及同步转动的第二轴向结构;平均配置于该第一轴向结构与该第二轴向结构之间的滚动件;相对设于该上、下管体之间,在上、下管体接受轴向撞击力量时配合弹性收缩变形以吸收该轴向撞击作用力的至少一弹性组件。
进一步地,该上管体中心处设有一轴孔,该第一轴向结构设于该轴孔内壁处;该下管体设有一相对穿入该上管体的轴孔的穿轴,该第二轴向结构设于该穿轴外壁处。
进一步地,该第一轴向结构由至少两个平面所构成;该第二轴向结构由至少两个与第一轴向结构的平面对应的切面所构成。
进一步地,该第一轴向结构由相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轴向沟槽及至少两个凸块所组成;该第二轴向结构也由相对应配置的至少两个轴向沟槽及至少两个凸块所组成。
进一步地,该至少一弹性组件为相对设于该上、下管体套接处的外围。
进一步地,该至少一弹性组件为相对设于该上管体的下缘。
进一步地,该下管体的穿轴为一中空的穿轴,另有一螺杆伸入该穿轴并与下管体下方一斜推块相螺接。
进一步地,该上管体为横向延伸有一体成型供安装手把的立管。
进一步地,该上管体为安装有一螺栓的立管,通过该立管安装有手把。
进一步地,所述自行车前叉吸震结构还包括限制上、下管体脱离的限位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至少一弹性组件为相对设于上、下管体之间,并当上、下管体接受轴向撞击力量时,该弹性组件配合弹性收缩变形,以吸收该轴向撞击作用力,从而本自行车前叉竖管具备吸收地面震动的功能,进而增加自行车的骑乘安全性及减少运动伤害的发生。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上、下管体断面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上、下管体断面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931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