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300653.9 | 申请日: | 2010-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5748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刘炳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炳义 |
主分类号: | F02M23/00 | 分类号: | F02M23/00 |
代理公司: | 成都九鼎天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14 | 代理人: | 吴彦峰;徐宏 |
地址: | 62046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摩托车 发动机 补气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进气系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机动车排气标准要达到欧洲2号标准,而现在的摩托车发动机做功产生的混合气体是经发动机气缸头的排气口,从排气管消声器排入大气中。由于混合气体未充分燃烧,含有CO、NO、HC等化合物,直接排放达不到欧洲2号标准,造成环境污染。
为了减少摩托车尾气排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目前主要采取的方法之一是对发动机进行二次补气,即在发动机气缸头的排气口处连接二次补气进气管,通过发动机排气时在气缸头排气口处产生的负压,将新鲜空气经该进气管吸入排气口,使排出的废气在排气口处进行二次燃烧,以提高发动机的废气排放质量。该种技术方案存在的缺陷在于:新鲜空气是在负压作用下经二次补气进气管吸入排气口,由于不同结构的排气消声器存在结构上的差异,这将使与不同结构的排气消声器匹配的发动机的排气阻力有所不同,从而导致补气效果的差异,使发动机废气的转化率不稳定,最终导致发动机废气排放的质量不稳定。
申请号为200520009575.6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摩托车二次补气装置,在发动机气缸头外表面的散热片区域内设置有安装平面,该安装平面的中央开有进气孔,进气孔与汽缸头的排气口相通,并且进气孔的外面通过连接管道与负压式二次空气阀的的出气口连通,负压式二次空气阀的进气口则通过空气阀进气管与空滤器连通,而负压式二次空气阀的负压嘴与汽缸头上的发动机进气管连通。该种技术方案存在的缺陷在于:摩托车所排放的尾气量随着发动机工况不同而变化,但是摩托车二次补气量去是一个定值,不能适应摩托车不同工况的变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与现有摩托车二次补气装置配合使用的摩托车发动机补气装置。该装置结构简单,实现发动机补气量可调,可适应摩托车不同工况的变化。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补气装置,包括第一气室、通过螺纹固定在第一气室上部的螺丝帽、位于第一气室下部并与第一气室内壁密封的调节阀、位于第一气室底部的出气口、固定连接在第一气室外部一侧的第二气室,所述第一气室的中部设置有伸缩弹簧,该伸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螺丝帽和调节阀上的“U”型支架连接,所述螺丝帽上开有中心孔,摩托车油门线穿过中心孔与“U”型支架相连,第二气室与第一气室相连一侧的设置有透气孔,第二气室与透气孔相对的一侧设置有进气口。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调节阀通过密封圈与第一气室下壁实现密封。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中心孔的上端设置有密封。
采用上述结构,关键在于中心孔上端的密封可以使第一气室与外部空间之间实现密封。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透气孔设置为5个。
作为优选方式,所述出气口上设置有磁性套体。
采用上述结构,关键在于磁性套体的强磁性可以使空气分子磁化,令氧分子活化后整齐排列,迅速的与雾化的燃油充分地混合,有效提高燃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摩托车发动机补气装置的进气口通过管道与空气滤清器相通,摩托车发动机补气装置的出气口通过管道与汽缸头上的发动机进气管相通。
1、在发动机怠速工况下,摩托车所产生的废气量最小,原有的摩托车二次补气装置的补气量已足够,第二气室与第一气室之间处于密封状态,不进行补气。
2、在发动机中速工况下,摩托车所产生的废气量较大,原有的摩托车二次补气装置的补气量不足,油门线通过伸缩弹簧拉动调节阀向上位移一段距离,第二气室通过部分透气孔与第一气室相通,空气滤清器中的空气补入发动机。
3、在发动机高速工况下,摩托车所产生的废气量最大,原有的摩托车二次补气装置的补气量不足,油门线通过伸缩弹簧又拉动调节阀向上位移一段距离,第二气室通过全部透气孔与第一气室相通,空气滤清器中的空气大量补入发动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构思巧妙、结构简单,实现发动机补气量可调,可适应摩托车不同工况的变化。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炳义,未经刘炳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3006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以砂光粉为燃料的导热油炉
- 下一篇:一种油马达调速皮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