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震灾救援担架车无效
申请号: | 201020301770.7 | 申请日: | 2010-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24896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0 |
发明(设计)人: | 花仕洋;岳昊;孙大禹;花开太;王婉 | 申请(专利权)人: | 花仕洋 |
主分类号: | A61G1/02 | 分类号: | A61G1/02;A61G1/013;A61G1/04 |
代理公司: | 贵阳中新专利商标事务所 52100 | 代理人: | 刘楠 |
地址: | 550002 贵州省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震灾 救援 担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震灾救援担架车,属于救援担架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的需要,担架车不仅仅是在医院平坦的地方使用,更需要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使用。特别是在未来现代化战争中或大的灾难中,可能有大批伤员需转送,必将使用大量的救援器械来帮助快速运送转移,病人伤者急救转运是关系到病人获得及时有效救治的重要环节。在这个病人急救转送中,除了急救人员的素质外,还需要要拥有人性化急救器械。现常用的运送工具主要是手抬式担架加救护车的方式,但这种急救担架在转运病人时需较多人员体力,而且花耗时间太多。此外在运输过程中,对其平稳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不平稳的运输过程,可能会使病人的病情加重。而一般常用的四轮担架车在平坦路段使用还可以满足要求,如果在崎岖不平的路面,特别是在野外、地震等灾害现场救助时,普通担架车会让伤者饱受颠簸之苦,极易引起伤情加重,这种情况在各个救援现场普遍存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应在各种不同路况,有很好的平稳性,能减少伤者颠簸的震灾救援担架车,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构成的:震灾救援担架车,包括车身,在车身下方设有4组车轮架,每组车轮架由前后车轮和弧形摇杆连接构成,弧形摇杆中间与车身通过铰轴连接,在车身上设有可分离的担架。
上述的震灾救援担架车,所述担架由小腿段、大腿段和上身段铰连构成,在上身段背面设有支撑杆,支撑杆连接丝杆螺母,丝杆螺母套在丝杆上,丝杆设在车身纵轴线上;在大腿段侧面设有滑块。
上述的震灾救援担架车,丝杆的端头设有转动手柄。
上述的震灾救援担架车,在车身下部设有车轮轴,车轮轴与前轮横杆固定连接,车轮轴与后轮横杆通过转动套连接,前轮横杆和后轮横杆分别与弧形摇杆的中间连接。
上述的震灾救援担架车,在担架与车身之间设有弹簧减震层。
本实用新型的前后车轮和弧形摇杆组成的车轮架,可以根据地形来调节车轮的高度,降低了车身以及担架的摆动,担架采用折叠式结构,能在不同路况调节病人的坐姿达到平稳。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在复杂地形上能保持很好的稳定性和舒适性,在复杂的救灾现场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轮轴的连接示意图;
附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轮轴越障摆动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车轮-1、弧形摇杆-2、车身-3、小腿段-4、大腿段-5、滑块-6、弹簧减震层-7、上身段-8、支撑杆-9、丝杆螺母-10、担架-11、转动手柄-12、丝杆-13、车轮轴-14、转动套-15、后轮横杆-16、前轮横杆-17、铰轴-18。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震灾救援担架车,制作车身3,在车身3下方安装4组车轮架,每组车轮架由前后车轮1和弧形摇杆2连接构成,弧形摇杆2中间与车身3通过铰轴18连接,在车身3上安装可分离的担架11。通过弧形摇杆2,可以在路面不平稳的时候摆动前后车轮1,降低担架车的晃动。
本实施例的担架11由小腿段4、大腿段5和上身段8铰连构成,在上身段8背面连接支撑杆9,支撑杆9连接丝杆螺母10,丝杆螺母10套在丝杆13上,丝杆13设置在车身3纵轴线上;在大腿段5侧面安装滑块6。丝杆13的端头连接转动手柄12。通过转动丝杆13,从而带动丝杆螺母10的移动,接着支撑杆9的带动担架的上身段8绕担架铰接点转动,进而可以调整在不同的坡度下伤者卧姿、坐姿,防止伤者滑落。如图1所示。
如图2所示,在车身3下部连接车轮轴14,车轮轴14与前轮横杆17固定连接,车轮轴14与后轮横杆16通过转动套15连接,前轮横杆17和后轮横杆16分别与弧形摇杆2的中间连接。通过车轮轴14与转动套15的作用,后轮横杆16可以在路面左右不平时进行左右摆动,进一步降低担架车的晃动,如图三所示为后轮减摆运动示意。
在担架11与车身3之间安装弹簧减震层7,可以减小车身晃动对伤员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花仕洋,未经花仕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3017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