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单极点多级增益增强放大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14804.0 | 申请日: | 2010-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5040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16 |
发明(设计)人: | 宋明歆;金钊;梅金硕;刘倩;殷景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F3/45 | 分类号: | H03F3/45;H03F1/3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牟永林 |
地址: | 15008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极点 多级 增益 增强 放大器 | ||
1.一种单极点多级增益增强放大器,其特征在于:它由第一晶体管(M1)、第二晶体管(M2)、第三晶体管(M3)、第四晶体管(M4)、第十三晶体管(M13)、第十四晶体管(M14)、第十五晶体管(M15)、第十六晶体管(M16)、第十七晶体管(M17)、第十八晶体管(M18)、第十九晶体管(M19)、第二十晶体管(M20)、第二十一晶体管(M21)、第二十二晶体管(M22)和四输入两输出从放大器(AMP)组成,
第十三晶体管(M13)的源极作为电源正极输入端(Vdd),第十三晶体管(M13)的漏极连接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源极和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源极,
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栅极作为电压正相输入端(Vin+),第十四晶体管(M14)的漏极连接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漏极,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源极作为接地端,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栅极连接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栅极,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源极作为接地端,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漏极连接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漏极,第十五晶体管(M15)的栅极作为电压负相输入端(Vin-);
第十八晶体管(M18)的漏极连接第三晶体管(M3)的源极和四输入两输出从放大器(AMP)的C输入端,第三晶体管(M3)的漏极连接第一晶体管(M1)的漏极并作为电压负极输出端(Vout-),第三晶体管(M3)的栅极连接第一晶体管(M1)的栅极并连接四输入两输出从放大器(AMP)的e输出端,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连接四输入两输出从放大器(AMP)的a输入端,四输入两输出从放大器(AMP)的b输入端连接第二晶体管(M2)的源极,第二晶体管(M2)的栅极连接第四晶体管(M4)的栅极并连接四输入两输出从放大器(AMP)的f输出端,第二晶体管(M2)的漏极连接第四晶体管(M4)的漏极并作为电压正相输出端(Vout+),第四晶体管(M4)的源极连接四输入两输出从放大器(AMP)的d输入端和第十九晶体管(M19)的漏极;
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连接第十六晶体管(M16)的漏极,第十六晶体管(M16)的源极作为电源正极输入端(Vdd),第十六晶体管(M16)的栅极连接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栅极,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源极作为电源正极输入端(Vdd),第十七晶体管(M17)的漏极连接第二晶体管(M2)的源极和第二十一晶体管(M21)的漏极,第二十一晶体管(M21)的栅极作为电压负相输入端(Vin-),第二十一晶体管(M21)的源极连接第二十晶体管(M20)的源极和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的漏极,第二十二晶体管(M22)的源极作为接地端;
第二十晶体管(M20)的栅极作为电压正相输入端(Vin+),第二十晶体管(M20)的漏极连接第一晶体管(M1)的源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极点多级增益增强放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四输入两输出从放大器(AMP)由第五晶体管(M5)、第六晶体管(M6)、第七晶体管(M7)、第八晶体管(M8)、第九晶体管(M9)、第十晶体管(M10)、第十一晶体管(M11)、第十二晶体管(M12)、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第二十七晶体管(M27)和第二十八晶体管(M28)组成,
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的源极作为电源正极输入端(Vdd),第二十三晶体管(M23)的漏极连接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的源极和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的源极,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的栅极为四输入两输出从放大器(AMP)的a输入端,第二十四晶体管(M24)的漏极连接第十一晶体管(M11)的漏极和第九晶体管(M9)的源极,第十一晶体管(M11)的源极作为接地端,第十一晶体管(M11)的栅极连接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栅极,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源极作为接地端,第十二晶体管(M12)的漏极连接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的漏极和第十晶体管(M10)的源极,第二十五晶体管(M25)的栅极为四输入两输出从放大器(AMP)的b输入端;
第九晶体管(M9)的漏极连接第七晶体管(M7)的漏极并为四输入两输出从放大器(AMP)的e输出端,第九晶体管(M9)的栅极连接第十晶体管(M10)的栅极,第十晶体管(M10)的漏极连接第八晶体管(M8)的漏极并为四输入两输出从放大器(AMP)的f输出端,第八晶体管(M8)的栅极连接第七晶体管(M7)的栅极,第八晶体管(M8)的源极连接第六晶体管(M6)的漏极和第二十七晶体管(M27)的漏极,第六晶体管(M6)的源极作为电源正极输入端(Vdd),第六晶体管(M6)的栅极连接第五晶体管(M5)的栅极,第五晶体管(M5)的源极作为电源正极输入端(Vdd),第五晶体管(M5)的漏极连接第七晶体管(M7)的源极和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的漏极,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的栅极为四输入两输出从放大器(AMP)的C输入端,第二十六晶体管(M26)的源极连接第二十七晶体管(M27)的源极和第二十八晶体管(M28)的漏极,第二十七晶体管(M27)的栅极为四输入两输出从放大器(AMP)的d输入端,第二十八晶体管(M28)的源极作为接地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理工大学,未经哈尔滨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14804.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LED灯上的透镜
- 下一篇:一种用于汽车的发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