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高大车型前端行人保护附加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522111.6 | 申请日: | 201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42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岳国辉;陈现岭;张凯;崔伟;徐波;韩峰;赵永坡;蒋斌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21/34 | 分类号: | B60R21/34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科诚专利事务所 13113 | 代理人: | 刘谟培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大 车型 前端 行人 保护 附加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保护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高大车型(SUV等)前端的行人保护附加装置。
背景技术
在发生碰撞事故中,最容易引起伤亡的是路边的弱势群体,如行人、骑自行车的人以及驾驶摩托的人等。欧洲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已经开始了行人保护研究,2003年欧盟正式通过2003/102/EC指令,2005年开始在欧盟地区强制执行,同时行人保护测试也被引入到欧洲新车评价体系Euro-NCAP(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me)体系中。2005年,日本行人保护法规也开始强制执行,另外全球行人保护法规GTR(Global Technical Regulation)也正在积极筹备中。
我国是人口大国,在交通事故中弱势群体的死亡比率非常高,但行人保护技术研究却相对落后,2008年才推出了《汽车碰撞时对行人的保护》讨论稿,预计2010年推荐执行,2013年强制执行。
目前,国内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为了降低在车祸中行人的伤亡率,以及进入欧盟市场都积极开展了行人保护技术研究,现有高大的多功能旅行越野车型(SUV或CUV等)在保护行人方面主要存在以下缺陷:车辆前端结构较硬,很容易对行人造成致命性伤害;底盘离地间隙较高,对行人的碰撞最低点集中在膝关节部位,很容易把行人碾压到车辆下方造成二次伤害;目前普通的行人保护用可变性泡沫结构对布置空间要求较大,且空间利用率较低;行人保护要求车辆前部吸能结构在不同部位拥有不同刚度,一般结构很难控制。现行的各国或地区行人保护法规要求与传统设计理念相差较大,且对车辆的造型和总布置要求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附加在高大车型前端的通过形状变形来吸收碰撞能量的行人保护附加装置,通过对行人腿部不同部位的支撑,有效的保护行人,降低了行人受伤害的程度。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的高大车型前端行人保护附加装置,安装到车辆上吸收碰撞产生的力,包括间隔设置的支撑部及固定设置在支撑部前端的碰撞梁,所述的支撑部尾端安装到车辆上,并将碰撞梁间隔分成至少两个在发生撞击时塌缩的可塌缩单元。
上述的支撑部为梯形支架。
进一步,上述的碰撞梁为拱形。
更进一步,所述的碰撞梁由左碰撞梁和右碰撞梁拼合而成,二者于其拼合端同时固定设置在同一支撑部上。
在上述方案中,支撑部可等间隔设置。
作为上述方式的改进,所述的左碰撞梁与右碰撞梁于二者拼合端的支撑部与碰撞梁之间固定连接有支架,所述的支架同时支撑左碰撞梁与右碰撞梁,并使碰撞梁与支架之间形成中空的缓冲部。
进一步,所述的支架为V型。
此外,所述的行人保护附加装置提供行人腿部保护。
上述的行人保护附加装置固定安装在车辆水箱上围板与上横梁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行人保护附加装置包括固定安装在车辆车架前端防撞梁上的U型吸能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其效果如下:
1、在车体上,特别是在车辆水箱上围板与上横梁处加装本实用新型的附加保护装置,在发生碰撞时,可塌缩单元的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减小了在碰撞过程中行人大腿、小腿两部分围绕膝关节产生横向的角度,尽可能的较少了对行人膝关节的伤害;
2、配合U型吸能盒,可以先由吸能盒通过自身溃缩吸收碰撞能量,降低在碰撞过程中行人腿部的减速度峰值,避免腿骨发生骨折等较严重的伤害;
3、加设支架,并使碰撞梁与支架之间形成中空的缓冲部,使左、右碰撞梁安装定位更为稳固,且当发生碰撞时,形成的中空缓冲部通过碰撞梁的变形吸收部分碰撞能量,避免人体与支撑部之间的硬接触,而且可通过该缓冲部的设置减小碰撞对本实用新型整体的支撑部、可塌缩单元的位置结构的影响,确保了各部分最优的吸能效果。
4、综上,根据行人腿部构造,合理的配置本实用新型的附加装置与U型吸能盒之间的上下位置,可共同实现保护行人腿部,以避免腿骨发生骨折及围绕膝关节产生过大的横向角度等较严重的伤害。
5、本实用新型结构通过与车体的配合,能够满足欧盟及其他国家关于行人保护的强制性法规的要求。其结构简单,易于工程化批量生产,造价低廉。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碰撞梁部分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后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吸能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碰撞梁部分与吸能盒部分与车体相连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2211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智能辅助刹车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电动汽车CAN总线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