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可变阻尼控制缓冲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55431.1 | 申请日: | 2010-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7504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2 |
发明(设计)人: | 郝庆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伊卡露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F9/50 | 分类号: | F16F9/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211 江苏省吴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可变 阻尼 控制 缓冲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用阻尼减震控制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阻尼控制缓冲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各种车辆制造业也在突飞猛进,铰接式客车以它载客量大、利用系数高等特点在国内大中城市逐渐得到推广。铰接客车一般由前后车厢以及连接前后车厢的底盘铰接系统组成,其中底盘铰接系统中的液压缓冲系统是制约铰接车性能的关键因素;铰接客车的液压缓冲系统一般由两个液压缸、一个液压控制器和电气控制系统组成,液压缸由液压控制器控制变换其输出阻力的大小,电气控制系统根据车辆转弯角度,发信号给液压控制器,使其变换不同的压力值。
现有技术中,液压缓冲系统有油路内置和油路外置两种结构,油路内置结构集成度高、占用空间小,但加工要求高,维修复杂;油路外置的液压缓冲系统结构较复杂,占用空间大,但由于维修方便,一直在铰接车中得到广泛使用,如中国专利CN201086607公开了一种油路外置的液压缓冲装置,其通过芯轴转动控制液压阻尼,从而变换缓冲阻尼的的液压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虽然可以根据车辆夹角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阻尼,在防止前、后车剪切方面起到明显效果,但芯轴结构较复杂,加工精度要求高,成本较高,安装连接烦杂,有时还会出现漏油、阀芯卡死或电气系统故障等缺点。
同时,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缓冲阻尼不能得到精确控制,司机在驾驶铰接车时特别是大转弯时,往往会因为转弯角度多大而发生事故,造成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可变阻尼控制缓冲系统,本实用新型设计巧妙、生产成本低、维护方便,缓冲效果好,且可以进行阻尼调控、超角锁止和安全保护的功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变阻尼控制缓冲系统,包括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二液压缸分别包括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可变阻尼控制缓冲系统还包括基础调压阀、第一调压阀、第二调压阀、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一单向溢流阀和第二单向溢流阀,所述第二液压缸无杆腔、第一液压缸有杆腔、第一调压阀、第一单向阀、基础调压阀、第一单向溢流阀、第二液压缸有杆腔和第一液压缸无杆腔依次串联构成第一油路;所述第一液压缸无杆腔、第二液压缸有杆腔、第二调压阀、第二单向阀、基础调压阀、第二单向溢流阀、第一液压缸有杆腔和第二液压缸无杆腔依次管路串联构成第二油路。
较佳地,所述可变阻尼控制缓冲系统还包括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所述第一电磁阀和所述第一调压阀并联后串联在所述第一液压缸和第一单向阀之间,所述第二电磁阀和所述第二调压阀并联后串联在所述第二液压缸和第二单向阀之间。
较佳地,所述可变阻尼控制缓冲系统还包括第三电磁阀和第四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串联在所述第二单向溢流阀和第一单向溢流阀之间,所述第四电磁阀串联在所述第一单向溢流阀和第二单向溢流阀之间。
更佳地,所述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形成回流油路,所述回流油路上设置有蓄能器和注油口,所述蓄能器和所述注油口设置在所述基础调压阀与第二单向溢流阀和第一单向溢流阀之间。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压力控制简单,不需要电气控制或转动阀芯即可产生缓冲阻力,基本上不会出现漏油、阀芯卡死和电气系统故障等,大大降低了故障率。
2.制造成本低,维护安装方便,不需使用加工昂贵的集成装置或者制造加工精度高的转阀,大大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3.可以进行有效的阻尼调节和控制,同时在车辆转弯角度过大时可起到超角锁止和安全保护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变阻尼控制缓冲系统原理图
图2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集成块主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中集成块立体图二
图4本实用新型可变阻尼控制缓冲系统总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以下实施例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伊卡露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未经伊卡露斯(苏州)车辆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54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