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跨球距检测工装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78437.0 | 申请日: | 2010-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373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18 |
发明(设计)人: | 吴国庆;杨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B5/14 | 分类号: | G01B5/14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天龙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5 | 代理人: | 周建观 |
地址: | 213011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跨球距 检测 工装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检测装置,尤其是一种用于齿轮的跨球距检测工装。
背景技术
渐开线圆柱齿轮齿厚的检测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常用的方法有公法线检测法和跨球距检测法(直齿轮也可以使用跨棒距法)。通常,外齿一般使用公法线法,即用公法线千分尺检测公法线。有时,由于设计的需要,同样外齿也只能使用跨球距法来间接的检测齿厚。一般情况下,对于模数小的齿轮(模数一般小于5)采用圆柱棒(针对直齿轮)或圆球(针对斜齿轮)使用粘结剂(比如油脂等)或采用磁力法粘贴在齿槽中,然后使用对应的千分尺检测跨棒距或跨球距;对于模数大的齿轮,由于圆柱棒或圆球的重量比较大,且远远大于粘结剂或磁力能够承受的载荷,一般由双人或多人进行检测,一人或多人手托圆柱棒或圆球,而其他的人员则使用千分尺来检测。这些方法都存在很大的缺点,比如使用粘结剂法,在室温很高的情况下,比如夏天,油脂类的粘性大大的降低,甚至变成了稀糊状物,无法牢固地粘结圆柱棒或圆球,圆柱棒或圆柱球很容易脱落到其他地方,甚至掉入机床,给机床等设备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如果使用磁力法,容易导致齿轮产生很大的剩磁现象,在后续加工中容易吸附铁屑等金属污物,对齿轮的质量带来很大的隐患;如果采用多人检测,必须提高了这些人的相互协调性,在实际生产中检测效率非常低,不适合大批量生产。
目前,市场上现有的直接检测跨棒距或跨球距的专用检测仪存在以下共性缺点:一是必须把待检测齿轮放到检测仪的检测台上检测,这给产品检测带来很大的不便,特别是对于结构比较笨重、体积大的产品,这些齿轮在搬运和/或检测时容易受到损伤,一但这些齿轮的跨棒(球)距用那些专用检测仪检测后没有符合设计或工艺要求,那么由于加工余量很小,该齿轮很难重新生产,导致报废,给生产带来不必要的成本浪费;二是每种检测仪本身量程局限于某一段检测范围,这样实际生产中就需要配备大量的专用量具,导致经济上和场地上的浪费;三是部分专用检测仪无法或很难计量标定,导致计量成本非常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检测范围大且便于计量标定的跨球距检测工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跨球距检测工装,包括千分尺、两个连接座和两个相同直径的圆球,其中连接座具有连接内孔和圆球放置腔,连接座两侧均具有供圆球放入圆球放置腔且与圆球放置腔相贯通的缺口,连接座上的圆球放置腔的墙体则为两个托架,两个托架的内壁均圆弧槽,两个连接座的连接内孔分别松配合地套装在千分尺的两端的测量杆上,连接座上还开有与连接内孔相通的螺纹孔,紧定螺钉拧入螺纹孔且其端部与测量杆相抵,连接座上的两个托架的外端处均具有圆球防掉台阶,两个圆球分别放置在两个连接座的圆球放置腔中,检测时,圆球与千分尺的测量杆的测量面接触。
所述连接座上的螺纹孔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且每个螺纹孔上均装有一个紧定螺钉。
所述连接座的连接内孔与千分尺的测量杆之间的直径之差不大于0.02×测量杆的直径。
所述圆球的直径为1.6~1.9×待检测齿轮模数,圆球放置腔的径向尺寸大于圆球的直径,两者直径之差不大于0.01×待检测齿轮模数,圆球放置腔长度能保证圆球放入后能够沿圆球放置腔轴向自由移动,该自由移动距离不大于0.2×圆球的直径。
所述圆球防掉台阶的径向尺寸小于圆球的直径,两者直径之差不超过0.006×待检测齿轮模数。
所述连接座的每个托架的两个端面相互平行并沿轴向对称,缺口轴向长度大于圆球放置内腔的长度与圆球防掉台阶的宽度之和。
所述圆球放置腔与连接内孔保持基本同轴。
采用上述结构后,具有以下优点: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精度比较高;适用量程范围比较广,检测范围大;无需制订专门的计量规程和采购专门的计量仪器,只要按正常的流程标定千分尺和圆球即可,便于计量标定,减少了制造成本,实用高效。
附图说明
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跨球距检测工装在使用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沿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沿B-B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1中的连接座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1中的连接座与圆球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沿C-C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6的F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7843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