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生石灰耦合消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02834.7 | 申请日: | 2010-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503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张永;葛介龙;方培根;李文勇;王少权;孟银灿;斯洪良;赵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菲达脱硫工程有限公司;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08 | 分类号: | C04B2/08;B01D53/81;B01D53/48 |
代理公司: | 杭州华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7 | 代理人: | 韩洪 |
地址: | 310053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石灰 耦合 消化 装置 | ||
1.一种生石灰耦合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0),所述机架(10)上依次设有初级粗颗粒消化区(3)、次级耦合消化区(4)和完全消化区(5),所述初级粗颗粒消化区(3)的前部设有至少1个进料口(1),完全消化区(5)的后部设有至少1个出料口(2),所述初级粗颗粒消化区(3)的上方设有第一喷水装置(6),次级耦合消化区(4)的上方设有第二喷水装置(12)和添加剂装置(7),所述初级粗颗粒消化区(3)、次级耦合消化区(4)和完全消化区(5)内分别设有第一搅拌组件、第二搅拌组件和第三搅拌组件,所述第一搅拌组件、第二搅拌组件和第三搅拌组件均连接到驱动装置(1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石灰耦合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组件包括第一轴(15)和分布在第一轴(15)上的若干第一带叶轮(16);所述第二搅拌组件包括第二轴(13)和分布在第二轴(13)上的若干第二带叶轮(14);所述第三搅拌组件包括第三轴(17)和分布在第三轴(17)上的若干第三带叶轮(18)。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石灰耦合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轴(15)上设有第一链轮(20),第二轴(13)上设有第二链轮(21),第三轴(17)上设有第三链轮(22),所述第一链轮(20)与第二链轮(21)之间采用第一链条(23)连接,所述第二链轮(21)与第三链轮(22)之间采用第二链条(24)连接。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石灰耦合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带叶轮(16)的叶轮端部切线与径向的第一夹角(α)在20~60°,叶片根部/宽度(B1/D)在1/4~1/8,叶片一端部/叶片根部(B2/B1)在2~4,叶片另一端部/叶片根部(B3/B1)在1.5~2.5;第二带叶轮(14)的形状与第一带叶轮(16)相同。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生石灰耦合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带叶轮(18)的叶轮端部切线与径向的第二夹角(β)在20~60°,叶片宽度/叶片深度(B/K)在0.8~2.5,叶片后部/叶片深度(K1/K)=1/2,所述叶片后部(K1)为格栅结构,所述格栅结构中每格之间的间距为10~50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石灰耦合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粗颗粒消化区(3)与次级耦合消化区(4)之间设有第一溢流板(25),次级耦合消化区(4)与完全消化区(5)之间设有第二溢流板(26),完全消化区(5)与出料口(2)之间设有第三溢流板(27)。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石灰耦合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级耦合消化区(4)的容积与完全消化区(5)的容积相等,所述初级粗颗粒消化区(3)的容积是次级耦合消化区(4)的容积的1/3~2/3。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石灰耦合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粗颗粒消化区(3)、次级耦合消化区(4)和完全消化区(5)的底部均设有压缩空气吹扫装置(8)。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石灰耦合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初级粗颗粒消化区(3)、次级耦合消化区(4)和完全消化区(5)的底部均设有温度检测装置(9)。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石灰耦合消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完全消化区(5)的外壳处设有加热腔(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菲达脱硫工程有限公司;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菲达脱硫工程有限公司;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283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翻板式人工灌釉弯管施釉机构
- 下一篇:泥水分离机的挡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