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减振器架总成焊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20323.8 | 申请日: | 201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4154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戴姝;陈杰龙;李国林;李宏华;吴成明;丁勇;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G13/00 | 分类号: | B60G13/00;B23K33/0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振器 总成 焊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减振器结构,尤其涉及一种连接牢固的前减振器架总成焊接结构。
背景技术
减振器是一种改变振源干扰力或系统的传递特性,使振动减小的装置,是汽车中一个重要的装置。减振器通过减振器架总成安装在汽车上,如图1所示的前减振器架总成,前减振器架总成包括前减振器架上板2′和前减振器架主板1′,该前减振器架上板和前减振器主板采用在侧面单排或双排焊接而成,该前减振器主板无需设置翻边,这样在制造时大大降低了冲压难度,但这种结构的前减振器主板在承受减振器冲击载荷时,焊点承受了较大的剪切力,存在减振器上板整体由减振器主板内捅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了普通前减振器架总成的主板在承受减振器冲击载荷时容易从前减振器架主体内捅出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前减振器架上板不会从前减振器架主板内捅出的、连接牢固的前减振器架总成焊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前减振器架总成焊接结构,包括前减振器架上板和前减振器架主板,所述前减振器架主板的上端边缘设置有第一翻边,前减振器架主板包裹在所述前减振器架上板上,所述第一翻边连接在前减振器架上板的上表面上。本实用新型在前减振器架主板上端增加翻边,在安装时,前减振器架主板罩在减振器架上板上,翻边搭在前减振器架上板上表面上,然后通过焊接相固定。这种结构有效提高了前减振器架总成抵抗垂直方向冲击载荷的能力,在承受减振器冲击载荷时,减振器架上板受到翻边的阻挡,分散了减振器冲击力,大大减少了焊点所承受的剪切力,使得减振器架上板不会从减振器架主板内捅出。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翻边由向内倾斜设置的第一焊接面和水平设置的第二焊接面构成,所述前减振器架上板的边缘上设置有向下倾斜的第二翻边,第二焊接面与前减振器架上板上表面配合相接,第一焊接面与第二翻边配合相接。该方案增加了翻边与上减振器架主板的焊接面积,有利于减振器冲击力的传递和分散,减少了焊点所承受的剪切力。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前减振器架主板上设置有翻边,这种焊接结构分散了减振器冲击力,大大减少了焊点所承受的剪切力,使得前减振器架上板不会从前减振器架主板内捅出。
附图说明
图1是普通前减振器架总成的一种焊接结构截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前减振器架总成的一种焊接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A向剖视图;
图4是图3中局部B的一种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
本是实施例一种前减振器架总成焊接结构,如图2所示,该前减振器架总成包括前减振器架主板2和前减振器架上板1,该前减振器架主板上端边缘向内弯折形成有第一翻边3,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翻边经过二次弯折形成,其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焊接面4和水平设置的第二焊接面5。前减振器架上板的边缘向下弯折形成有第二翻边6,该第二翻边与前减振器架上板之间形成的夹角角度和第一焊接面与第二焊接面之间形成的夹角角度相一致。在安装时,前减振器架主板罩在前减振器架上板上,第二焊接面与前减振器架上板表面相贴,第一焊接面与第二翻边6相贴,通过点焊使它们相固定。这种焊接结构分散了减振器冲击力,大大减少了焊点所承受的剪切力,使得前减振器架上板不会从前减振器架主板内捅出。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第一翻边、第二翻边、第一焊接面、第二焊接面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2032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混合动力驱动系统及混合动力汽车
- 下一篇:播种机外挂行走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