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灾难探测机器人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31674.9 | 申请日: | 2010-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118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范家玮;张文孝;李帅;李明;刘文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7/02 | 分类号: | B62D57/02;G01C11/36 |
代理公司: | 大连非凡专利事务所 21220 | 代理人: | 田和穗 |
地址: | 116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灾难 探测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器人,尤其是一种用于灾害现场探测的机器人。
背景技术
在发生火灾、地震、矿难等灾害时,为了在灾害发生现场搜救被困人员,搜救人员往往会携带有搜救犬或热能探测仪等搜救设备,但是由于灾害现场情况复杂,如毒气弥漫的情况下,搜救犬和救援人员无法进入现场,而在火灾现场,热能探测仪则完全失去作用;此外在某些灾害现场,被困人员位于坍塌的废墟之内或地下时,由于被困位置与外界相通的缝隙非常狭小,因此仅靠现有的搜救手段难以判断出被困者的具体情况,无法制定最佳的营救计划。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不足,提出一种设计巧妙,动作灵活,可以进入各种恶劣灾害现场,将被困人员的情况通过视频信号告知搜救人员的灾难探测机器人。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解决方案是:一种灾难探测机器人,包括车体1和探测支架2,探测支架2上设置有摄像头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车体1一端设置有行走电机4,行走电机4的输出端设有链轮5,链轮5通过链条6与主动链轮7相连,与主动链轮7同轴的主动行走轮8上配有履带9,履带9还与支撑在车体1上的从动行走轮10相配,在车体1与靠近地面的从动行走轮10之间还设置有缓冲支撑装置11,在车体1和探测支架2之间还设置有转动装置12,探测支架2由相互铰接的主支架13和副支架14组成,主支架13与副支架14上分别通过主支架摆动系统22和副支架摆动系统23控制,与摄像头3还连接有信号发射装置15。
所述的缓冲支撑装置11包括一个铰接在靠近地面的从动行走轮10的轴心上的连接板16,连接板16的上端与缓冲弹簧17转动连接,而缓冲弹簧17的另一端则铰接在车体1上。
所述的探测支架2的下端设置有与车体1轴承连接的转盘18,转盘18上固定设置有转动蜗轮19,与转动蜗轮19相配的转动蜗杆20设置在转动电机21的 输出端,转动电机21固定设置在车体1上。
所述的主支架摆动系统22包括一套通过驱动电机控制的主支架蜗轮24和主支架蜗杆25,主支架蜗轮24与主支架13的底端固定连接,主支架蜗轮24套接在固定设置于车体1的摆动轴26上,主支架13为相对固定的双支架结构,其中的辅助支撑支架27通过轴承套接在摆动轴26上。
所述的副支架摆动系统23包括一套通过驱动电机控制的副支架蜗轮28和副支架蜗杆29,副支架蜗轮28与摆动轴26同轴且固定,且在摆动轴26上还固定套接有副支架驱动链轮30,与副支架驱动链轮30相配的副支架驱动链条31还与副支架从动链轮32相配,副支架从动链轮32与主支架13和副支架14的铰接轴同轴,且副支架从动链轮32与副支架14相对固定。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装置的结构合理,设计巧妙,构思新颖,它的动作灵活、可靠,它的行走方式为履带式,因此可以适应不同恶劣的灾害现场地形,同时它的活动机械臂可以将摄像头送入较为狭窄的空间,采集被困人员的视频信号,并将视频信号传送至搜救队的视频显示设备上,可以让搜救人员实时掌握被困者的具体位置和身体情况;并且还可以将一些体积较小的如药品、食物、水等帮助被困者维持生命的物品运送到被困处,提高救援成功率;因此可以说本装置具备了多种优点,特别适合于在灾害搜救现场中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动装置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探测支架部分的主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探测支架部分的左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灾难探测机器人,包括车体1和探测支架2,探测支架2的端头处设置有摄像头3,在车体1的一端设置有行走电机4,设置在行走电机4输出端的链轮5通过链条6与主动链轮7相连,主动链轮7与主动行走轮8同轴,主动行走轮8上配有履带9,履带9还与连接在车体1上的从动行走轮10相配,因此可以实现车体1在行走电机4的驱动下行走的目的;
在车体1与靠近地面的从动行走轮10之间设置有缓冲支撑装置11,缓冲支撑装置11包括相互铰接在一起的连接板16和缓冲弹簧17,缓冲弹簧17的上端铰接在车体1上,而连接板16底端则与靠近地面的从动行走轮10的轴心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洋大学,未经大连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3167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