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载货汽车的离合器操纵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63188.5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17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06 |
发明(设计)人: | 欧玮;吴梅江;车培平;臧运举;李鹏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D48/02 | 分类号: | F16D48/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桑传标;周建秋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载货 汽车 离合器 操纵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载货汽车的离合器操纵机构,具体地,涉及一种载货汽车的液压式离合器操纵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一般的载货汽车采用机械式离合器操纵机构,即离合踏板与离合器分离杆之间采用拉索连接。由于小型载货汽车的操纵空间狭窄,机械式离合器操纵机构的布置较为困难,并且各部件容易与其它管路相互干扰,故障率较高。另外,整个离合器操纵机构采用机械式操作,导致离合器的分离和结合不顺滑,助力比不可调节,可靠性较低。离合踏板与离合器分离杆之间的连接线路较长,连接点较多,摩擦较大,传动效率低,长时间驾驶时会有较强的疲劳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载货汽车的离合器操纵机构,该离合器操纵机构的离合踏板与离合器分离杆之间采用液压管路连接,从而方便该离合器操纵机构的布置,节约空间。同时,不干扰车内其它管路,离合器操作柔顺,可靠性较高,传动效率高,故障率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载货汽车的离合器操纵机构,其中,该离合器操纵机构包括离合踏板、第一液压缸、第二液压缸、油管和离合器分离杆,所述离合踏板与所述第一液压缸连接,所述第一液压缸与所述第二液压缸通过所述油管连接,所述第二液压缸与所述离合器分离杆连接。
优选地,该离合器操纵机构还包括第一支架,所述第一支架安装在驾驶室前围上,所述离合踏板和所述第一液压缸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液压缸具有第一活塞杆,所述第一活塞杆上安装有第一连接板,该第一连接板上具有第一孔,所述离合踏板通过转轴与所述第一支架铰接,所述转轴上具有凸缘,该凸缘上具有第二孔,第一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一孔和第二孔以连接所述凸缘和所述第一连接板。
优选地,所述第一孔为椭圆孔,所述第二孔为圆孔
优选地,该离合器操纵机构还包括第二支架,所述第二支架安装在离合器上,所述第二液压缸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架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液压缸具有第二活塞杆,所述第二活塞杆上安装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离合器分离杆上安装有第三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三连接板通过第二紧固件相连。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板上具有椭圆形的第三孔,所述第三连接板上具有圆形的第四孔,所述第二紧固件穿过所述第三孔和第四孔以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板和第三连接板。
优选地,所述油管由多根软管和/或硬管连接而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驾驶员对离合踏板施加外力时,带动第一液压缸运动,因而第一液压缸内产生油压,油压通过油管内的液压油传递到第二液压缸内,从而推动第二液压缸运动,与第二液压缸连接的离合器分离杆随之运动,实现对离合器的操纵控制。该载货汽车的离合器操纵机构将离合器的机械式操纵改为液压式操纵,使得离合器操纵机构对离合器的操作变得平滑柔顺,不会与其它管路干扰,可靠性和传动效率较高,故障率较低,驾驶轻松、舒适。同时,该离合器操纵机构占用空间较小,管路能够任意布置,解决了载货汽车空间狭窄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离合器操纵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离合踏板和第一液压缸的安装结构图;
图3是图2的离合踏板和第一液压缸的安装结构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二液压缸和离合器分离杆的安装结构图;
图5是图4的第二液压缸和离合器分离杆的安装结构的分解图;
图6(a)是第一连接板或第二连接板的主视图;
图6(b)是第一连接板或第二连接板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离合踏板 2 第一液压缸
3 第二液压缸 4 油管
5 离合器分离杆 6 第一支架
7 第二支架
21 第一活塞杆 22 第一连接板
23 第一孔 31 第二活塞杆
32 第二连接板 33 第三孔
51 第三连接板 52 第四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6318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