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五轴货车后轮随动转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80805.2 | 申请日: | 201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51546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马计斌;刘玉英;王静;霍立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计斌 |
主分类号: | B62D7/18 | 分类号: | B62D7/18;B62D7/16;B60B35/00;B60K17/04 |
代理公司: | 邯郸市久天专利事务所 13117 | 代理人: | 薛建铎 |
地址: | 056038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货车 后轮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五轴货车后轮随动转向装置,尤其是一种五轴重型汽车后轮随动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重型汽车具有普通载货汽车无法比拟的优势,功率大、经济效益好,需求量明显增加。由于转向性能直接影响到整车的机动灵活性、操作稳定性和使用经济型。因此对重型汽车转向系统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重型汽车车体长、吨位大,其转向灵活性相对较差,轮胎磨损严重。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转向轻便,机动性能好,轮胎磨损小,能有效提高汽车的转向性能。
大多数货车的转向系统都是前轮转向,而后轮不跟随转向,这就造成货车在狭窄的道路上转弯困难,甚至无法转弯。大多数货车都采用单桥转向,单轴承载使其承重能力大大降低,而且货车大都采用独立悬架,虽然可以保证所有车轮与地面的良好接触,但将使货车结构变得复杂,在不平道路上行驶时不能保证所有车轮同时接触地面,从而造成车轮悬空的现象,使各车轮间的垂直载荷分配不均。
因此,设计一种能提高货车的机动灵活性,使其能在狭窄的路上转弯,从而提高转向的灵活性,还能保证重型汽车在不平道路上行驶及转向时的安全性的五轴货车后轮随动转向装置,是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提高货车的机动灵活性,使其能在狭窄的路上转弯,从而提高转向的灵活性,还能保证重型汽车在不平道路上行驶及转向时的安全性的五轴货车后轮随动转向装置。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五轴货车后轮随动转向装置,在双前桥非独立悬架第一轴靠近轮毂处的轴上焊接有前桥万向节,双前桥的前、后两个转向桥通过转向传动机构由同一液压动力转向器通过转向直拉杆操纵,前、后转向桥的转动方向和转向角度基本同步,在独立悬架双后桥的第三轴的半轴上焊接有后桥万向节,在前桥万向节与交叉方向的后桥万向节之间连接有刚性轴,主减速器、差速器以及半轴安装在双后桥上,双后桥装在平衡杆上,平衡杆与车架做铰链式连接,第五轴单独通过独立悬架与车架相连接,独立悬架与车身之间布置一些橡胶软垫,通过橡胶软垫把独立悬架与车身柔性连接。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刚性轴为交叉设置的两根。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转向传动机构包括前可调直杆、后可调直拉杆、前转向悬臂、后转向悬臂,前转向悬臂通过前转向悬臂座与车架铰接,后转向悬臂通过后转向悬臂座与车架铰接,后可调直拉杆的两端分别与前转向悬臂和后转向悬臂的中部铰接,前可调直杆的一端与液压动力转向器的转向机臂铰接,前可调直杆的另一端与前转向悬臂的中部铰接,所述的转向直拉杆分为前转向直拉杆和后转向直拉杆,前转向悬臂的端部与前转向直拉杆铰接,后转向悬臂的端部与后转向直拉杆铰接。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前可调直杆和后可调直拉杆的两头均为正反丝扣套接,平时紧固卡子和紧固螺栓将可调直拉杆、杆身和两头的接头紧为一体,需要时松开两头紧固螺栓,旋转可调直拉杆杆身可达到伸缩调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不仅提高了货车的机动灵活性,使其能在狭窄的路上转弯,从而提高转向的灵活性,还保证了重型汽车在不平道路上行驶及转向时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转向传动机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所示,五轴货车后轮随动转向装置在双前桥非独立悬架第一轴靠近轮毂3处的轴上焊接有前桥万向节2,双前桥的前、后两个转向桥通过转向传动机构4由同一液压动力转向器1通过转向直拉杆7操纵,前、后转向桥的转动方向和转向角度基本同步,在独立悬架双后桥11的第三轴的半轴10上焊接有后桥万向节13,在前桥万向节2与交叉方向的后桥万向节13之间连接有刚性轴9,主减速器15、差速器14以及半轴10安装在双后桥11上,双后桥11装在平衡杆12上,平衡杆12与车架做铰链式连接,第五轴单独通过独立悬架与车架相连接,独立悬架与车身之间布置一些橡胶软垫,通过橡胶软垫把独立悬架与车身柔性连接。所述的刚性轴9为交叉设置的两根。所述的转向传动机构4包括前可调直杆22、后可调直拉杆44、前转向悬臂33、后转向悬臂55,前转向悬臂33通过前转向悬臂座与车架铰接,后转向悬臂55通过后转向悬臂座与车架铰接,后可调直拉杆44的两端分别与前转向悬臂33和后转向悬臂55的中部铰接,前可调直杆22的一端与液压动力转向器1的转向机臂88铰接,前可调直杆22的另一端与前转向悬臂33的中部铰接,所述的转向直拉杆7分为前转向直拉杆66和后转向直拉杆77,前转向悬臂33的端部与前转向直拉杆66铰接,后转向悬臂55的端部与后转向直拉杆77铰接。所述的前可调直杆22和后可调直拉杆44的两头均为正反丝扣套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计斌,未经马计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08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