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排气热能回收的热交换器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90369.7 | 申请日: | 2010-12-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607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顾建平;牛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牛东;顾建平 |
主分类号: | F02G5/02 | 分类号: | F02G5/02;F28D7/10;F28F21/08 |
代理公司: |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 代理人: | 刘希 |
地址: | 51051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内燃 发动机 排气 热能 回收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器,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排气热能回收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热交换器又称换热器和换热设备,它是不同或同种工质之间传递转换能量从而实现加热或冷却等目的的设备。热交换器一般是采用固体间壁(传热面)将不同温度的流体隔开,也有的是两种流体在热交换器内直接接触而进行热量交换。
热交换器的规格繁多,根据作用原理可分为间壁式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和混合式换热器;根据使用目的可分为冷却器、加热器、冷凝器和汽化器;根据结构材料可分为金属材料换热器和非金属材料换热器;根据传热面的形状和结构可分为管式换热器和板式换热器。
目前,热交换器作为工质流动和传热的基本部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动力、制冷、化工、能量转换等诸多领域,在保障各类工程设备正常运行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众所周知,作为热机的内燃发动机的热效率一般为18%~34%,内燃发动机工作时,内部燃油所产生的热能,其中的一小部分用于为水循环系统散热,另外约50%的热能从发动机的排气口排出直接进入大气环境中,这部分热能相当可观,它的直接排放造成了能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污染了环境。
中国发明专利申请200910205186.3公开了一种废气热交换器,包括废气通路和错位散热片,错位散热片包括多个侧壁和多个顶壁,错位散热片被限定成沿错位方向彼此错位的多个节片,多个侧壁沿错位方向连续设置,热量在流过废气通路的废气和在废气通路的外部流动的冷却流体之间进行交换,该种结构的热交换器可使热传输性能进一步改善,但是,它的缺陷在于:该热交换器的结构十分复杂,制作成本高,不利于广泛地普及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能够提高传热系数、增加换热量、提高燃油利用率且环保的用于内燃发动机排气热能回收的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用于内燃发动机排气热能回收的热交换器,包括壳体、热交换管及其进、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一低沸点介质的腔体,在该腔体的腔壁上分别设有废气进、出口和一对用于低沸点介质进出的介质进、出口,位于所述腔体内的热交换管则以内燃发动机废气为高温介质,所述热交换管包括进气管和换热管,至少所述换热管采用高波波纹管制成,所述进气管设置在所述废气进口内,进气管的其中一管端用于与内燃发动机的排气口连接,另一管端则与换热管的管壁连接并相通,所述换热管的一管端封闭,另一管端则是所述壳体上的废气出口;所述低沸点介质从介质进口进入壳体内,并在其内壁与热交换管的外壁之间的空间流动,与热交换管内的高温废气进行热交换后,从所述介质出口流出热交换器。
根据热工学原理,强化传热的重要手段是大幅提高热交换器的传热系数,增加换热量,而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管采用现有的不锈钢高波波纹管,取代了现有热交换器中所使用的铜管,可提高废气与低沸点工质在热交换器中的流速,可使废气直接冲刷管壁,从而消除在现有热交换器中流体在流动时易出现的旋涡死滞区,增加了流体的扰动与混合,使得流体边界层和底层无法产生,废气不断产生紊流强烈改变换热面状况,从而大幅提高换热系数,增加换热量,提高燃油利用率;获得高温的低沸点介质可以通过换能装置等输出动力,动力输出到发电机、机械传动装置或者液压传动装置等其它传动系统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推荐的实施方式,所述热交换管的管壁厚度在0.2~0.5mm范围内。热交换管的管壁较薄,可以使得低沸点介质与废气的热量交换更为充分,从而提高换热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壳体为外壁上敷设有保温层的金属管体,在该管体的一端设置有所述的介质进口,在该管体的另一端则设置有所述的废气出口,所述的介质出口设置在靠近废气出口端的壳体的管体壁上,以便让低沸点介质自进入壳体后就顺着热交换管的走向流动,从而与废气作充分的热交换,在低沸点介质与废气进行热交换的同时,保温层可阻止低沸点介质所获得的热量向外界环境中散发,以减少热量的损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所述低沸点介质可以是烷烃类有机化合物、氟立昂、氨或醇类化合物,其中,所述烷烃类有机化合物为乙烷、丙烷、丁烷或戊烷或以上烷烃类有机化合物的衍生物;所述醇类化合物为甲醇或者乙醇。
本实用新型所述内燃发动机可以是压燃式发动机或点燃式发动机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显著的技术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牛东;顾建平,未经牛东;顾建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9036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水泵供水系统的压力控制器
- 下一篇:一种防止落梁的钢棒挡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