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传动箱改良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701253.9 | 申请日: | 2010-12-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02504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吴芳振;白荣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1/14 | 分类号: | F16H1/14;F16H57/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商标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11234 | 代理人: | 宋义兴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传动 改良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传动箱,尤指一种适用于车辆载具、可透过反向组装两子箱体而改变输出方向的传动箱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习知车辆传动箱的输出轴在固定档位时(例如位于前进档时)通常只有一种输出转向(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当前述习知技术使用在车辆上时,需要选择相对应转向的后轴齿轮箱或差速器,因此所能选用的齿轮箱就被本身设计的转向所限制,当遇到转向不合适的齿轮箱时通常只能修改传动箱设计或者再开发另一组转向的车辆齿轮箱,因此衍生出另一笔投资费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传动箱改良结构,本案发明人将传动箱设计为弹性转向输出,只需透过传动箱零组件装配方向的调整,即可轻易改变输出轴旋转方向。
本实用新型的传动箱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前段箱体、一转轴、一主动伞齿轮、一后段箱体、一输出轴、及一被动伞齿轮。上述转轴枢设于前段箱体内,主动伞齿轮则套固于转轴。上述输出轴枢设于后段箱体内,被动伞齿轮则套固于输出轴。
上述前段箱体开设有至少一对第一组装孔,后段箱体则开设有至少一对第二组装孔,是对应于前段箱体的至少一对第一组装孔。每一对第一组装孔以主动伞齿轮的轴心位置为对称中心而呈点对称,使得前段箱体与后段箱体可选择式以相差180度的方位组装结合,如此可使输出轴对应地以不同方向转动。
上述的传动箱改良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前、后段箱体的第一与第二组装孔为二对以上时,位于同一侧的各孔位共线,且等距配置。
上述前段箱体可以包括有三对第一组装孔,且相邻的第一组装孔可以等距配置。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可轻易改变输出轴旋转方向,可以搭配对应不同转向的车辆后轴齿轮箱、后桥、差速器等重要零配件,使得传动箱搭载于车辆上的应用更为广泛,同时节约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传动箱的第一组装模式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传动箱的第一组装模式平面图。
图3是沿图2中A-A线剖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传动箱的第二组装模式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传动箱的第二组装模式平面图。
图6是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前段箱体10 后段箱体20
转轴13,15 传动齿14,16,18
主动伞齿轮17 后段箱体20
输出轴21 被动伞齿轮22
定位轴承23 轴心O
第二组装孔31a,31b,32a,32b,33a,33b 第一组装孔41a,41b,42a,42b,43a,43b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3,分别为传动箱的第一组装模式示意图、平面图、剖视图。本实施例的车辆传动箱主要包括一前段箱体10与一后段箱体20。前段箱体10内容设有二转轴13,15,转轴13上固设有二传动齿14,18。转轴15上除一传动齿16外,更套固一主动伞齿轮17,主动伞齿轮17突出于前段箱体10的一侧。
来自引擎的旋转动力透过经一带齿轮转轴(图未示)驱动传动齿18,使转轴13转动,转轴13进而透过其上的传动齿14、转轴15的传动齿16使转轴15转动。
后段箱体20内容设有一输出轴21,亦即以二定位轴承23支撑输出轴21。输出轴21上套固有一被动伞齿轮22,且输出轴21是与转轴15相垂直。
转轴15的转动透过主动伞齿轮17、与被动伞齿轮22(二伞齿轮相啮合时)而带动输出轴21。输出轴21接而会将动力传递至车辆差速器、最后至后轮轴。
前段箱体10在外表面(主动伞齿轮17位置附近)开设有三对第一组装孔41a与41b、42a与42b、43a与43b。而在后段箱体20上,为了与前段箱体10结合以使二伞齿轮17,22相啮合,亦开设有三对第二组装孔31a与31b、32a与32b、33a与33b,对应于上述前段箱体10的第一组装孔。特别的是,由平面观之,每一对第一组装孔都是以主动伞齿轮17的轴心O位置为对称中心而呈点对称。以本例而言,三对第一组装孔中,位于同一侧的三孔位共线,且等距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70125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辆及其差速器的模式切换控制系统
- 下一篇:刹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