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动转向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02161.4 | 申请日: | 201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390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关根孝明;熊谷绅;太田裕介;岩崎康浩;今村洋介;菊地祐介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 转向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减速齿轮箱内的减速机构将电机中产生的操舵辅助力传递到转向轴的柱式电动转向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电动转向装置,公知有如下的电动转向装置,即、在辅助舵的操舵力的电机的外壳上设置控制电路单元,在该控制电路单元的壳体内设置有驱动电机的动力元件,并使与控制电路单元的动力元件连接的引线通过形成在外壳及壳体的开口部,经由中继线与电机绕组连接(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同样地,专利文献2~4中也记载有,在电机上放置用于控制电机的控制装置,并连接电机端子和控制装置的端子的结构。
另一方面,还公知有如下的结构,即、使向转向轴传递操舵辅助力的电机,通过减速齿轮箱内的减速齿轮机构连接到转向轴,并在减速齿轮箱上搭载用于控制电机的控制单元(例如,参照专利文献5)。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5931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0983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3841号公报
专利文献4:国际公开第2007/026894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7-276742号小册子
此处,在记载于上述专利文献1~4中的现有例中,由于在电机的外壳上搭载控制装置,因此具有可以用较短的距离进行电机绕组与控制装置之间的电连接的优点。但是,由于在使用电动转向装置时,电机自身会发热,因此为了对驱动电机的动力元件的发热进行散热,需要设置散热器等的散热单元。因此,存在如下所述的未解决的问题,即在使控制装置的结构大形化的同时,很难减少质量。
并且,通常为了在电机中产生操舵辅助力,需要检测传递到转向机构的操舵扭矩,并在转向轴上插入扭杆,将检测该扭杆的扭量的扭矩传感器配置在转向轴的外侧。因此,存在如下所述的未解决的问题,即需要使用线束进行扭矩传感器与控制装置之间的电连接,而线束会露出到外部,同时,容易引发噪声。
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5中记载的现有例中,由于将控制单元配置在热质量(mass heat)大的减速齿轮箱上,因此具有不需要如散热器那样的散热单元的优点。但是,存在如下所述的未解决的问题,即,由于控制单元自身的体积大,因此控制单元从减速齿轮箱突出,使得包含控制单元的齿轮箱的整体结构会大形化,同时,由于电机与控制单元之间的距离比在电机外壳上搭载控制单元的情况长,因此不能避免根据配线电阻的增加而引起的效率下降。进而,还存在如下所述的问题,即,由于将控制单元搭载在车辆冲撞时的冲击能量吸收(EA)冲程所需的空间,因此很难确保冲击能量吸收(EA)冲程性能。
即、如图11所示,电机101连接于减速齿轮箱100,控制单元103安装在上述减速齿轮箱100中的收纳蜗杆的蜗杆收纳部102的方向盘(未图示)侧,其中,该蜗杆与电机101的旋转轴连接。因此,冲击能量吸收(EA)冲程的留量,正比于与转向轴垂直并收纳在蜗杆收纳部102中的蜗杆的中心轴、即蜗杆收纳部102的中心轴与安装在该蜗杆收纳部102的控制单元103的方向盘侧端部之间的占据距离Lo。此处,为了确保冲击吸收(EA)冲程,从方向盘侧观察时,有没有限制冲程的物体很重要,并且希望该物体处在里侧、即车辆前方侧。因此,尽量使上述的占据距离Lo短的做法,对确保冲击能量吸收(EA)冲程有益,然而在专利文献5中记载的现有例中很难使占据距离Lo变短。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例的未解决的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转向装置,其在确保将控制装置搭载到电机外壳的方式的优点及将控制装置搭载到齿轮箱的方式的优点的同时,可以解决未解决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式提供一种电动转向装置,该电动转向装置具有:转向柱,其内置有传递操舵扭矩的转向轴;电机,其通过齿轮箱内的齿轮机构将操舵辅助力传递到上述转向轴;以及控制装置,其对该电机进行驱动控制。并且,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装置至少具有:驱动电路模块,其具有驱动上述电机的开关元件,且该驱动电路模块搭载于该电机的外壳上;以及控制模块,其控制上述驱动电路模块,且该控制模块搭载于上述齿轮箱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精工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精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21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