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茶提取物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08622.9 | 申请日: | 2010-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546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斎藤健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砂香料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23F3/16 | 分类号: | A23F3/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经志强;王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取物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提取物,在对茶提取物进行提取时或提取后通过酶的作用增加了香气。
背景技术
关于在茶饮料、茶提取物中利用酶来改善品质的方法,公开了例如:以防止沉淀为目的,用β-甘露聚糖酶处理绿茶提取液的饮料的制造方法(专利文献1);用半纤维素酶处理绿茶提取液的饮料的制造方法(专利文献2)。
此外,关于增加良好的味道和浓度的方法,公开了:在存在蛋白酶及单宁酶的情况下对茶叶原料进行提取的方法(专利文献3);或者,使用至少含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及原果胶酶的酶类物质对茶叶进行酶分解提取处理的方法(专利文献4);在对茶类原料进行提取时和/或提取后使用糖类分解酶进行酶分解处理的茶提取物的制造方法(专利文献5)。
然而,这些制法是在长期保存时以防止发生沉淀、增强良好的味道、减少涩味为目的的制法,但从香味的角度它们是无法满足的。
此外,通过酶来提高茶类香气的方法,已知有:在绿茶的提取液中使配糖体分解酶起作用的制法(专利文献6);在茶叶中进行单宁酶处理时或处理后使配糖体分解酶起作用的制法(专利文献7);使微生物带来的二糖苷酶起作用的方法(专利文献8)。
然而,在这些制法中使用的配糖体分解酶非常昂贵,从而存在工业利用方面的问题。
根据在制造工艺中的发酵程度,茶类大致分为三类:以绿茶为代表的不发酵茶、以乌龙茶为代表的半发酵茶、以及以红茶为代表的完全发酵茶,它们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饮用。最近开发出了将从茶提取的茶提取物装入容器的茶类饮料。这些茶类饮料主要经过茶叶在热水或温水中进行提取得到提取液,将其稀释到饮料浓度后,在往罐和聚乙烯塑料瓶(PET)中填充之前或之后进行杀菌的工艺进行制造。此后,在送达到消费者之前的这段时间内,在常温下或低温下保存所造成的香气成分的损失难以避免,与家庭中由茶叶沏的茶相比香味强度无法令人满意。
为了弥补在制造中、保存中的香味损失,有时也会添加调配的化学合成的香气物质得到的香料,但由于近年来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以及对无添加的追求,因此尤其存在避免向茶类饮料中添加香料的倾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19209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8-228684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3-144049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2003-210110号公报
专利文献5:特开2008-86280号公报
专利文献6:特开2004-147606号公报
专利文献7:特开2006-75112号公报
专利文献8:国际公开第2003/056930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不调配化学合成的香气物质,使用价格便宜的酶即可得到增加了香气的茶提取物的方法。
发明人为了改善茶提取物的风味,反复进行锐意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对茶提取物进行提取时或提取后使特定的酶在特定条件下发挥作用,每1%白利度(Brix)的水杨酸甲酯的浓度达到40ppb以上,据此,能够得到前所未有的具有浓郁香味的茶提取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茶提取物的制造方法,从原料茶中提取茶提取物时和/或提取之后进行多糖类分解酶处理,在进行多糖类分解酶处理时的茶提取物的pH值为3~7,处理时间为3~48小时。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茶提取物,该茶提取物是从原料茶中提取茶提取物时和/或提取之后进行多糖类分解酶处理而成,每1%白利度(Brix)的水杨酸甲酯的含有量为40ppb以上。
进而,本发明提供一种容器装茶饮料,该容器装茶饮料是对通过上述制造方法得到的茶提取物或上述茶提取物进行调配而制成的。
通过本发明,无需调配化学合成的香气物质便能够低价地得到香气浓郁的茶提取物。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所述茶提取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从原料茶中提取茶提取物时和/或提取之后进行多糖类分解酶处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砂香料工业株式会社,未经高砂香料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862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饮料制备机器
- 下一篇:癸二酸生产过程中废水的资源化利用和处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