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合式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10964.4 | 申请日: | 2010-0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88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池田清人;佐藤立男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D41/06 | 分类号: | F02D41/06;B60W10/06;B60W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王景刚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合式 车辆 | ||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09年3月9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09-054735的优先权。日本专利申请No.2009-054735的完整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结合于此。
技术领域
本申请总体地涉及一种具有可变气门操作机构的发动机控制设备和装配有这种发动机控制设备的混合式车辆。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控制设备,该设备能够减少产生在混合式车辆中的HC排放量。
背景技术
日本未审公开专利出版物No.2005-320911公开一种技术,在这种技术中,混合式车辆的发动机的输出根据当混合式车辆启动时设置在发动机下游的催化转换器的激活状态进行限制。根据这一出版物,当催化转换器处于非激活状态时,发动机的扭矩被设定为零,车辆使用马达的输出启动而开始移动。
发明内容
已经发现,如果当催化转换器并非处于激活状态时使用马达而不启动发动机以使车辆启动而开始移动,那么发动机的燃烧气体将不会流过催化转换器并且催化转换器将不会达到受激活状态。那么,如果出现必须启动发动机的情况,那么发动机将在催化转换器不能有效地从发动机的排气清除(移除)HC排放物的状态下启动。
在装配有具有能够改变气门正时的可变气门操作机构的发动机的车辆中,随着发动机的输出增加,如果发动机启动而可变气门操作机构的转换角不适于启动,那么从发动机排放的HC的量将最终增加。
本发明的构思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控制设备,该设备减小当发动机启动时从具有可变气门操作机构的发动机排放的HC的量。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合式车辆,在该车辆中,当发动机启动时,从具有可变气门操作机构的发动机排放的HC的量得以减少。
鉴于已知技术,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用于混合式车辆的发动机控制设备,包括转换角检测装置、角确定装置、发动机载荷计算装置和发动机控制装置。所述转换角检测装置检测凸轮相对于曲柄轴的旋转相位作为发动机的可变气门操作机构的测得转换角。所述角确定装置确定所述测得转换角是否等于当所述发动机启动时的启动转换角。如果所述测得转换角不同于所述发动机启动时的所述启动转换角,那么所述发动机载荷计算装置根据所述测得转换角计算将要施加在所述发动机上的要求发动机载荷。所述发动机控制装置根据已计算的要求发动机载荷控制所述发动机。
附图说明
现在参照形成这一初始公开的一部分的附图:
图1是根据一项实施例的混合式车辆的示意性方框图;
图2是根据图1所示的实施例的发动机的示意图;
图3是说明根据图1和2所示的实施例的混合式车辆的启动控制的流程图;
图4是示出要求发动机载荷相对于VTC转换角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要求发动机载荷相对于车厢底板下的催化转换器的温度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当混合式车辆的发动机根据图1至3所示的实施例启动时根据相同实施例的混合式车辆中发生的情况的时间图;
图7是用于说明根据图1至3所示的实施例的排气门的气门正时的气门正时示意图;
图8是说明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进气门的气门正时的气门正时示意图;以及
图9是根据图8所示的实施例的混合式车辆的示意性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说明选定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从本公开内容清楚可知,实施例的下述说明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和其等同内容限定。
首先参照图1,根据第一实施例说明混合式车辆的一部分的示意性方框图。除了其他部件,该混合式车辆包括内燃机1、马达/发电机2、变速器3和电池4。逆变器5设置在马达/发电机2与电池4之间。离合器6布置在马达/发电机2的轴8与发动机1的轴9之间。离合器7设置在变速器3中。该混合式车辆也具有HEV控制器10、发动机控制器11、马达控制器12、AT控制器13和电池控制器14。控制器11至14采用CAN通信线连接到一起,使得它们能够交换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09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