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微调特征的张紧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13117.3 | 申请日: | 2010-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62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22 |
发明(设计)人: | 拉雷什·I·科姆沙;弗拉维乌·V·丁卡;杰克·斯特普尼克;加里·J·斯派塞 | 申请(专利权)人: | 利滕斯汽车合伙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7/12 | 分类号: | F16H7/12;F02B67/06;F16H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武树辰;王雪 |
地址: | 加拿大*** | 国省代码: | 加拿大;CA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微调 特征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使诸如正时带、正时链以及辅助传动带之类的发动 机从动元件张紧的张紧装置。特别地,本发明涉及正时带张紧装置以及 对由张紧装置产生的带张力的控制。
背景技术
用于正时带、正时链以及辅助传动带的张紧装置是众所周知的。然 而,一些张紧装置只有在用于安装它们的紧固件被松开时是可调节的。 但是,因为在张紧装置未完全固定地安装至发动机的情况下操作发动机 代表严重的安全性危害,所以这防止它们在运转的发动机上被调节。然 而,不幸地,在运转的发动机上调节张紧装置是调节张紧装置的最准确 的方式。
关于一些张紧装置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它们在最初安装期间未被 正确地调节,则将它们保持于发动机的螺栓被松开,并且它们被重新定 位。然而,螺栓的松开基本上使张紧装置失去其对于可接受调节的任何 接近度。因此,第二次安装尝试不是第一次安装尝试的精进。因此,第 二次安装尝试不太可能比第一次尝试成功。此外,以该方式重新安装张 紧装置是费时的。
这种张紧装置的另一个问题是,安装过程通常是手动地执行的,并 且这不适合于自动化过程。
提供至少部分地缓解前述这些问题中的一个或多个的张紧装置将 是有利的。
发明内容
在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用于使带张紧的带张紧装置,该带张紧装 置包括:枢轴,该枢轴能够相对于发动机的发动机缸体固定地安装;张 紧装置臂,该张紧装置臂可转动地安装至枢轴以沿第一方向以及沿相反 的第二方向绕张紧装置臂轴线枢转;带轮,该带轮可转动地安装至张紧 装置臂以绕带轮轴线转动;以及张紧装置弹簧,该张紧装置弹簧定位成 使张紧装置臂朝自由臂止动部位置偏置,其中,张紧装置弹簧具有第一 端部和第二端部,其中,第一端部与张紧装置臂接合;以及微调机构, 该微调机构操作性地连接为对张紧装置弹簧的第二端部的位置进行控 制,从而控制张紧装置弹簧中的张力。
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使发动机上的带张紧的方法,该方法包 括:
a)提供张紧装置,该张紧装置包括:枢轴;张紧装置臂,该张紧 装置臂可转动地安装至枢轴以在自由臂止动部位置和载荷止 动部位置之间绕张紧装置臂轴线枢转;带轮,该带轮可转动地 安装至张紧装置臂以绕带轮轴线转动;张紧装置弹簧,该张紧 装置弹簧定位成使张紧装置臂朝自由臂止动部位置偏置,其 中,张紧装置弹簧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其中,第一端部 与张紧装置臂接合;
b)以如下方式将张紧装置安装至发动机的发动机缸体:使得张紧 装置臂轴线被固定,以及使得带轮与带接合;以及
c)使张紧装置弹簧的第二端部运动、而保持张紧装置臂轴线固 定,从而调节偏置力,张紧装置臂以该偏置力接合带。
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将张紧装置自动地安装在发动机上以及 在张紧装置固定地安装至发动机之后精细调节带张力的方法。
在另一个方面,本发明涉及一种张紧装置,该张紧装置能够在被固 定地安装至发动机之后依据其带张力分布曲线图而被精调。
附图说明
现在将仅参照附图经由示例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安装至发动机的发动机缸体的张紧 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示出的张紧装置的放大平面图,其中,弹簧端部位于 沿卷绕方向受迫压的第一位置;
图2a是图2中示出的张紧装置的一部分的侧视图;
图3是图1中示出的张紧装置的平面图,其中,弹簧端部位于第二 或标称位置;
图4是图1中示出的张紧装置的平面图,其中,弹簧端部位于沿展 开方向受迫压的第三位置;
图5a是图1中示出的张紧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b是图1中示出的张紧装置的截面侧视图;
图6是图1中示出的张紧装置的下侧的平面图,示出了抵靠自由臂 止动部的弹簧端部;
图7是图1中示出的张紧装置的下侧的平面图,示出了位于标称位 置的弹簧端部;
图8是图1中示出的张紧装置的下侧的平面图,示出了抵靠载荷止 动部的弹簧端部;
图9至图10是图1中示出的张紧装置的立体图,示出了张紧装置 上的枢轴的调节。
图11是图1中示出的张紧装置的平面图,示出了受流体驱动的替 代性致动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利滕斯汽车合伙公司,未经利滕斯汽车合伙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31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阻燃的冲击改性聚碳酸酯组合物
- 下一篇:手机以及基于手机的温度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