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35186.4 | 申请日: | 2010-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22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H·拜尔;F·韦盖瑙什特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姆勒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7 | 分类号: | F02M25/07;F02D41/00;F02B37/013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吴鹏;张亚非 |
地址: | 德国斯***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 ||
1.一种用于运行具有至少一个排气涡轮增压器(22、24)的内燃机(10)的方法,所述排气涡轮增压器在所述内燃机(10)的排气侧(50)具有可以由所述内燃机(10)的排气流动经过的涡轮机(62、68),其中根据所述内燃机(10)的运行状态借助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74)、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或借助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将排气排出并且再循环至所述内燃机(10)的进气侧(34),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10)的转速范围中设置切换阈值(104),在所述切换阈值处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74、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阈值(104)设置在所述内燃机(10)的的转速范围内,在所述切换阈值处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特别是所述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74、80)、特别是所述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
3.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阈值(104)设置在的转速范围内,在所述切换阈值处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74、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
4.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换阈值基本上设置在处,在所述切换阈值处,从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切换到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和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74、80)进行的排气再循环。
5.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10)的低于所述切换阈值(104)的转速范围内专门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将排气排出并再循环。
6.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10)的高于所述切换阈值(104)的转速范围内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74)、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并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以组合的方式将排气排出并再循环。
7.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特别是低压排气再循环装置(80)的阀元件(82)——特别是低压-AGR阀(82)——在基本完全打开的打开位置与基本完全闭合的闭合位置之间被切换。
8.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的上方的转速范围和/或负载范围中,专门借助所述第一排气再循环装置(74)、特别是高压排气再循环装置(74)将排气排出并再循环。
9.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的高于所述切换阈值(104)的转速范围内将借助所述至少一个另外的排气再循环装置(80)被排出并再循环的排气借助一冷却装置(78)、特别是AGR冷却器(78)来冷却。
10.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10)的低于所述切换阈值(104)的转速范围内以在0%至60%范围中的排气再循环率进行排气再循环。
11.根据上述权利要求之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燃机(10)的高于所述切换阈值(104)的转速范围内以在0%至60%范围中的排气再循环率进行排气再循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姆勒股份公司,未经戴姆勒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518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读卡机
- 下一篇:碳纤维前驱体纤维束的捆包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