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源矩阵基板和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39896.4 | 申请日: | 201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3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菊池哲郎;田中信也;岛田纯也;山崎周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夏普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9F9/30 | 分类号: | G09F9/30;G02F1/1368;H01L51/5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11323 | 代理人: | 权鲜枝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有源 矩阵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单片地形成有驱动电路及其配线的有源矩阵基板和使用了该基板的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以代替布劳恩管(CRT)而迅速普及的液晶显示装置、有机EL显示装置为代表的使用了TFT等有源元件的有源矩阵型显示装置发挥节能、薄、轻等特征并在电视机、监视器、便携电话等中被广泛地使用。
其中,特别如便携电话、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个人数字助理)等具备中小型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中,为了实现低成本化,开始采用使用了非晶硅的栅极驱动器单片(GDM:Gate Driver Monolithic)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以下液晶显示装置:其使用同一非晶硅层来形成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所具备的像素晶体管和设置在上述显示区域的周边部的栅极驱动电路(栅极驱动器)内的晶体管。
图10是示出上述液晶显示装置所具备的栅极驱动电路及其配线区域的平面图。
如图所示,在图中的右端区域,即,在与未图示的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相邻的区域中,形成有移位寄存器的驱动晶体管,另一方面,在图中的左端区域,即,在离上述显示区域最远的区域中,设置有配线区域,在上述配线区域形成有对各移位寄存器施加信号的多个主配线150。
另外,在图中的中间区域,即,在上述配线区域和形成有上述驱动晶体管的区域之间,形成有移位寄存器的控制晶体管。
此外,用于使主配线150与上述各移位寄存器的驱动晶体管和控制晶体管电连接的分支配线160形成在与主配线150不同的层,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主配线150形成在与栅极配线和栅极电极的图案相同的层,分支配线160形成在与数据配线和源极电极的图案相同的层。
另外,上述控制晶体管彼此、上述驱动晶体管彼此以及上述控制晶体管与上述驱动晶体管的电连接成为使用与主配线150相同的层或与分支配线160相同的层的构成。
图11是图10的G-H线截面图,示出主配线150与分支配线160的连接部的情况。
如图所示,在绝缘基板170上,形成有主配线150,在以覆盖主配线150和绝缘基板170的方式形成的栅极绝缘膜180上,形成有分支配线160。
而且,以覆盖分支配线160和栅极绝缘膜180的方式形成有钝化膜190。
形成在栅极绝缘膜180和钝化膜190中的孔是第1接触孔200,其使主配线150露出一部分,另一方面,形成在钝化膜190中的孔是第2接触孔210,其使分支配线160露出一部分。
如图10和图11所示,成为以下构成:主配线150和分支配线160由形成在上述第1接触孔200和第2接触孔210中的连接导体220电连接,即,由与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所具备的像素晶体管的漏极电极所电连接的像素电极的同一层电连接。
记载有根据上述构成,可以原样使用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区域的形成所用的工序而与上述显示区域同时形成上述栅极驱动电路及其配线,因此,可以不对上述栅极驱动电路及其配线追加另外的制造工序,实现集成化,因此,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表专利公报“特表2005-527856号公报(2005年9月15日公表)”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5-050502号公报(2005年2月24日公开)”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平8-087897号公报(1996年4月2日公开)”
专利文献4:日本公表专利公报“特表平6-505605号公报(1994年6月23日公表)”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成为以下构成:上述栅极驱动电路及其配线具备:主配线150;上述栅极驱动电路所具备的各种晶体管;分支配线160,其将主配线150与上述各种晶体管的栅极电极或源极电极电连接;以及将上述各种晶体管彼此的栅极电极或源极电极电连接的配线。
在单片地形成有该栅极驱动电路及其配线的液晶显示装置等显示装置中,上述栅极驱动电路及其配线一般设置在上述显示装置的作为非显示区域的左右的边框部,因此,根据上述栅极驱动电路所具备的各构成的大小、个数以及其配线的线宽、间隔等来决定边框部的宽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夏普株式会社,未经夏普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989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信系统
- 下一篇:面内切换模式液晶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