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45961.4 | 申请日: | 2010-10-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45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石园学;露崎匠;友泽幸作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用车等车辆中的车身的构造,尤其涉及能够将用于蓄积各种能源的能源容器、例如燃料箱、电池或者燃料电池配置在驾驶席的下方且配置在前底板下或上的车身、或者能够将其配置在驾驶席的后方的车身。
背景技术
将燃料箱配置在驾驶席的下方且配置在前底板之下的车身已被对比文件1公开。关于对比文件1公开的车身的前部的概要,根据图56进行说明。图56示意地示出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车身的前部的俯视构造。
如图56所示,车身200的前部中,左右的地板架202、202从位于车宽方向两侧的左右的前侧车架201、201的后端向后方延伸,左右的下纵梁203、203位于该左右的地板架202、202的车宽方向外侧。
在该左右的下纵梁203、203之间铺设有前底板204。该前底板204是从仪表板205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平板,并被左右的地板架202、202支承,而且具有向上方鼓出的通道部206。该通道部206从该仪表板205的车宽方向中央且从下端向前底板204的后部延伸。左右的地板架202、202的前端与该左右的下纵梁203、203的前端之间通过左右的外伸梁207、207连接。该左右的地板架202、202的前部之间通过前横梁208连接。左右的地板架202、202的后端被连接在架设于左右的下纵梁203、203之间的后横梁209上。
在前底板204的下方,在左右的地板架202、202之间且在前横梁208的后方的狭小空间Sp200内配置有燃料箱210。
当碰撞力作用在车辆的前表面、即发生所谓正面碰撞时,来自前方的碰撞力从左右的前侧车架201、201传递到左右的地板架202、202。该碰撞力的一部分从该左右的地板架202、202经由左右的外伸梁207、207而传递到左右的下纵梁203、203。也就是说,该碰撞力被分散到左右的地板架202、202和左右的下纵梁203、203。
该来自前方的碰撞力的作用方向是从车身200的前方朝向后方的方向。与之相对,左右的外伸梁207、207的延伸方向是车宽方向。相对于该来自前方的碰撞力的作用方向,左右的外伸梁207、207的方向大为不同。因此,仅左右的地板架202、202就承受了该碰撞力的大部分,所以需要考虑充分确保该左右的地板架202、202的强度、刚性。并且,若只是对左右的地板架202、202进行加强,则车身200的重量增加,因此不是优选对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2105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技术,在碰撞力作用于车辆的前表面上、即发生所谓正面碰撞时能够将来自前方的碰撞力效率良好地分散到左右的下纵梁和通道部。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车身构造,包括:左右的前侧车架,位于车身的前部的左右两侧并向该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仪表板,位于该左右的前侧车架之后并将所述车身划分为前和后;左右的下纵梁,位于该仪表板之后,且比所述左右的前侧车架位于车宽方向外侧,并向该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底板,铺设在该左右的下纵梁之间且从所述仪表板的下部向后方延伸;以及通道部,在从所述仪表板的车宽方向中央且从下端向所述底板的后部的范围内从该底板向上方鼓出,所述车身构造还具有:通道横梁,一边沿着所述通道部的前部的下表面一边向车宽方向延伸,并架设在该通道部上;和左右的侧车架延伸部,从所述左右的前侧车架的后端向后方延伸,且沿着所述仪表板的下表面取位,该左右的侧车架延伸部在所述仪表板的下方具有分支成左右的下纵梁侧延伸部和左右的通道侧延伸部的左右的分支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侧延伸部从所述左右的分支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向后方倾斜并延伸,且接合在所述左右的下纵梁上,所述左右的通道侧延伸部从所述左右的分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向后方倾斜并延伸,且接合在所述通道横梁上,所述左右的下纵梁侧延伸部向车宽方向外侧且向后方倾斜而成的第一倾斜角,相对于所述左右的通道侧延伸部向车宽方向内侧且向后方倾斜而成的第二倾斜角,被设定成实质相同。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还具有位于所述左右的通道侧延伸部之后并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前横梁,通过所述左右的下纵梁侧延伸部、所述左右的通道侧延伸部、所述前横梁构成形成为大致三角形状的、左右的第一三角形架构造体。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还具有将所述左右的下纵梁的前端和所述左右的分支部之间分别连结起来的左右的连结部件,通过该左右的连结部件、所述左右的下纵梁以及所述左右的下纵梁侧延伸部构成大致三角形状的左右的第二三角形架构造体,该第二三角形架构造体与所述第一三角形架构造体相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59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