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靶向细胞和组织的光触发纳米颗粒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53826.4 | 申请日: | 201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837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16 |
发明(设计)人: | 塔勒·德维尔;丹尼尔·S·克哈奈克;马修·瑞安·邦哈特;罗伯特·S·兰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儿童医学中心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N1/30 | 分类号: | A61N1/30;A61N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顾晋伟;田旸 |
地址: | 美国马***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靶向 细胞 组织 触发 纳米 颗粒 | ||
相关申请
[01]本申请要求享有2009年9月30日提交的名为“用于靶向细胞和组织的光触发纳米颗粒”的美国临时专利申请61/247,535的申请日。所引用之临时申请的全部教导和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联邦政府资助的研究
[02]本发明完全地或部分地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资助(No.GM073626)支持。政府拥有本发明的某些权利。
技术领域
[03]本发明涉及用于在个体中对物质进行靶向递送的组合物和方法。
发明背景
[04]与药物治疗相关的主要阻碍是:在将治疗剂运送至机体特定位点时必然产生非特异性毒性,或者治疗无效。随着纳米技术的进步,药物递送研究着重关注于开发利用靶向部分修饰纳米颗粒表面的技术,这种技术使得纳米颗粒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患病细胞和组织的独特属性并因而提高靶向效率。这样的靶向物通常包括抗体、肽或适配体,它们在细胞上的结合位点有特异性受体、通道分子或细胞膜上存在的另一些分子。
[05]最近的研究已成功地证实经改造之纳米颗粒选择性靶向至肿瘤,并且这种靶向系统的可行性已经临床证实。为改造这种靶向系统,如果纳米颗粒系统能够克服循环细胞与靶细胞之间通路上的两个主要障碍,则其将更加有效。第一个障碍是纳米载体不能有效地穿透构成血管的内皮细胞从而离开血管系统。在设计用于治疗癌症的靶向系统中,研究人员利用了患病区域中的渗漏血管,其使得纳米颗粒能够容易地穿透并渗透至患病细胞。第二个障碍是寻找患病细胞上独特表达的膜蛋白以及设计能够用作靶向物的特异性配体。由于许多疾病不会向研究人员提供具有纳米颗粒能够容易地离开循环系统之渗漏血管的有利条件,或者细胞不具有可用作靶标的已知独特生物标志物,因此迫切需要寻找并研究新方法以使得负载治疗剂的纳米颗粒靶向患病组织和器官。
发明概要
[06]在一个方面中,本发明涉及发现用于将试剂/物质递送至靶位点的组合物,其中提供了包含与靶向部分连接之递送部分的组合物。相应地,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涉及包含多个颗粒的组合物,每个颗粒包含待递送至个体的有效量的物质,其中通过利用光可去除之保护基团进行封闭(caging)而失活的靶向配体与颗粒表面相连,其中通过照射组合物使保护基团去除来活化无活性配体,并且其中活性配体能够与抗配体(anti-liand)结合。
[07]根据本发明的一些方面,提供了将物质靶向递送至个体中预定细胞或组织的方法。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向有此需要的个体施用包含含有待递送至个体之有效量物质的颗粒的组合物,其中通过利用光可去除之保护基团进行封闭而失活的靶向配体与颗粒表面相连,以及选择性地照射个体中的预定细胞或组织从而通过去除保护基团而使经照射的预定细胞或组织中的无活性配体活化,其中活性配体能够与所连接的颗粒一起与预定细胞或组织上存在的抗配体相结合,从而将物质靶向递送至个体中。
[08]根据本发明的一些方面,提供了将物质靶向递送至个体中预定细胞或组织的方法。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方法包括向有此需要的个体施用包含含有待递送至个体之有效量物质的颗粒的组合物,其中通过利用光可去除之保护基团进行封闭而失活的靶向肽与颗粒表面相连,以及选择性地照射个体中的预定细胞或组织从而通过去除保护基团而使经照射的预定细胞或组织中的无活性肽活化,其中活性肽能够与所连接的颗粒一起与预定细胞或组织上存在的整合素结合,从而将物质靶向递送至个体中。
[09]根据本发明的一些方面,提供了包含多个颗粒的组合物。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每个颗粒能够携带待递送至个体中的有效量的物质,其中通过利用光可去除之保护基团进行封闭而失活的靶向配体与颗粒表面相连,其中通过照射组合物以去除保护基团来活化无活性配体,并且其中活性配体能够与抗配体结合。
[10]除非另有指明,以下实施方案等同地应用于本文所述的本发明各方面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儿童医学中心公司,未经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儿童医学中心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38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