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板件中的深冲凹槽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55071.1 | 申请日: | 201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81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09 |
发明(设计)人: | K·拉弗尔;T·M·丹格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侯宇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中的 凹槽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照权利要求1的特征组合的、位于板件尤其是汽车车身的底板中的凹槽。
位于车辆(尤其是汽车)的车身中的较大的例如深冲得到的凹槽(例如行李舱凹槽和备胎凹槽,但也例如是油底壳)必须具有足够的底板刚性和强度,以便一方面能够承受住工作载荷和不当载荷造成的静态载荷,并且另一方面能够将底板固有振动调节到处于主要激励源之上的足够高的频率范围内并且由此避免共振。
为了满足这种要求,长久以来已知的是,对这种凹槽的凹槽底板借助有条纹的梁或所谓的星形梁进行加固,然而这会增加成本并且尤其增大重量,因此与汽车制造商出于生态原因而努力追求的轻质构造相矛盾。此外,由DE 102 29 752A1已知一种借助隔板加固的承载底板,该隔板横向于承载底板纵轴线地装入承载底板的备胎凹槽中并且与承载底板焊接。
此外,由JP 63043874A、JP 11208520A和DE 103 61 045A1已知,汽车的车身平面、尤其是底板平面通过多个本身已知的成型在底板平面中的压槽加固,该压槽作为底板压槽从底板平面的水平部段出发能够伸入底板平面的垂直或近似垂直的部段(例如中间底槽的区域中)并且因此构成壁压槽。然而在实践中确定的是,尤其在深冲的具有较大冲压深度的凹槽中,在有待成型的加强筋或压槽的由凹槽底板向凹槽壁过渡的过渡区域内的材料被不均匀地拉伸并且因此有撕裂的倾向。
此外在实践中发现,正是在所述的深的凹槽中,凹槽壁和尤其是从凹槽水平部段向垂直部段过渡的压槽过渡结构明显地产生这种效果,使得在多个并排布置的上述形式的压槽中,凹槽的水平部段或凹槽底板相对垂直部段或凹槽壁的边缘区域近似构成类似“手风琴”的结构,并且在所述边缘区域中几乎不具有刚性,因此尽管有所述的压槽加固结构但更大的加固潜力未被利用。以下阐述的本发明在此着手。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在保留压槽结构的优点的前提下借助简单廉价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板件中尤其是汽车车身的底板中的凹槽的刚性和强度。
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相应地通过一种位于板件中、尤其是汽车车身的底板中的凹槽解决,所述凹槽具有凹槽底板,该凹槽底板过渡为凹槽壁,其中,所述凹槽具有一个或多个加固凹槽底板的第一底板压槽和一个或多个加固凹槽壁的第一壁压槽,其中,至少一个第一底板压槽和至少一个配属的第一壁压槽这样布置在共同的垂直平面内并且这样加工成型,使得第一底板压槽的型材结构在凹槽底板向凹槽壁的过渡区域中与配属的第一壁压槽的型材结构相连,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壁压槽的成型鉴于第一底板压槽的成型这样改变,即,使得第一底板压槽向凹槽内部成型并且配属的第一壁压槽向凹槽外部成型,或者第一底板压槽向凹槽外部成型并且配属的第一壁压槽向凹槽内部成型。
通过这种措施在第一底板压槽向第一壁压槽的过渡区域中或在所涉及的凹槽底板向凹槽壁的过渡区域中构成“零过渡”,也就是说在凹槽的周向上构成未变形的抗拉和抗压区域,所述区域对凹槽的刚性和强度以及其共振性能起到特别有利的作用。
从属权利要求描述了本发明优选的扩展设计或设计方案。
此外,所述凹槽可具有一个或多个加固凹槽底板的第二底板压槽,所述第二底板压槽横向于第一底板压槽定向和布置,其中,至少一个第二底板压槽和至少一个配属的第二壁压槽这样布置在共同的垂直平面内并且这样加工成型,使得第二底板压槽的型材结构在凹槽底板向凹槽壁的过渡区域中与配属的第二壁压槽的型材结构相连,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壁压槽的成型鉴于第二底板压槽的成型这样改变,即,使得第二底板压槽向凹槽内部成型并且配属的第二壁压槽向凹槽外部成型,或者使得第二底板压槽向凹槽外部成型并且配属的第二壁压槽向凹槽内部成型。这种措施也有利地有助于确定地调节凹槽的强度和刚性及其共振性能。
若以有利的方式设有多个相邻布置的底板压槽和相邻布置的配属于所述底板压槽的壁压槽,则相邻的底板压槽和相邻的壁压槽分别交替地向凹槽内部或凹槽外部成型,由此,在凹槽底板和凹槽壁中可形成或形成波浪形横截面,凹槽底板和凹槽壁在未变形的抗拉和抗压的凹槽边缘区域中相互连接并且同时以沿凹槽周向延伸的刚性拉压箍或拉压带(Zug-Druck-Band)的形式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507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