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交换器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66441.1 | 申请日: | 2010-04-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65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成濑英克;小岛洋一;大坪伸也;岛崎胜;川岛刚;佐佐木宏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内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4H9/00 | 分类号: | F24H9/00;F24H9/16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吕林红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燃烧废气对经两个联管箱流入吸热管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加热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搭载在高热效率热水供给器中的潜热回收型的热交换器按照这样的方式构成,即,在成为燃烧废气的通路的壳体内配设多根吸热管,设置规定的高低差地配置吸热管的两管端,将这些吸热管的两管端分别与设在了壳体的侧板上的两个联管箱连接,从外部配管通过此联管箱将水送入各吸热管中,使燃烧废气中的水蒸汽冷凝,回收潜热(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这样的热交换器中,为了实现更小型化、高热效率化,对吸热管进行了细管化。即,通过实现吸热管的细管化,将更多的吸热管配置在壳体的受到了限制的空间内,吸热管整体的传热面积也被确保得比较宽。然而,实现了吸热管的细管化的结果,当为了防止冬季的吸热管内的结冰而从吸热管进行排水时,出现了水的表面张力使得在吸热管的管端开口部形成水膜、在吸热管内的流水方向的下游部残留水的问题。因此,在实现吸热管的细管化的情况下,最好为能够顺利地进行吸热管的排水的结构。
可是,如图11所示,作为现有的热交换器9,具有这样的热交换器,在该热交换器中,收容在了壳体90内的多个吸热管91的两管端贯通壳体90的侧板92,从侧板92露出了的吸热管91的一方的管端与朝下方弯曲的延设管体93连接,在延设管体93的下端安装了联管箱94,通过此联管箱94进行吸热管91的排水(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由此,即使在实现了吸热管91的细管化的情况下,也可在吸热管91的排水时由延设管体93内的水头压防止在延设管体93的前端开口部的水膜的形成,确实地进行吸热管91的排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6309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3333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热交换器9,因为以壳体90伸出了的状态设置延设管体93、联管箱94,所以,热交换器9的小型化被妨碍。另外,因为需要相对于多个吸热管91分别设置延设管体93,所以,还存在部件数量的增加、钎焊部位的增加等使得装配工序数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了的发明,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实现了吸热管的细管化的情况下也不妨碍小型化且由简易的结构能够适当地进行吸热管的排水的热交换器。
为了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热交换器,
在成为燃烧废气的通路的壳体内配设了多层吸热管,各吸热管的两管端与设在了壳体的侧板上的两个联管箱分别连接,通过燃烧废气对从外部配管通过联管箱送入吸热管内的水进行热交换加热的热交换器;
上述吸热管的两管端以规定的高低差配置;
在配设于上述吸热管的低位置侧的联管箱中,相对于在上下配设了的多个吸热管的管端开口部,连续地相向地配置有排水板,该排水板用于形成当吸热管内排水时到达了该管端开口部的水的排水流路。
按照上述结构,在吸热管的排水时,到达了低位置侧的管端开口部的水,经由排水板形成的排水流路从管端开口部顺利地排出到联管箱的外部配管连接用的连接口。由此,即使在吸热管的排水时因水的表面张力而使水膜趋于被保持在管端开口部时,在该管端开口部的水膜的形成也会被阻止。因此,即使在因吸热管的细管化而减小了其口径的情况下,在吸热管内的流水方向的下游部也不会残留水,可确实地进行吸热管的排水。另外,因为是在联管箱内设置了排水板的简易的结构,所以,也不会妨碍热交换器的小型化。
上述排水流路,最好由形成在了排水板上的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槽构成,
上述凹槽,槽宽比管端开口部的口径窄而且与管端开口部连通。
由此,在吸热管排水时,到达了低位置侧的管端开口部的水,沿形成在了排水板上的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凹槽从管端开口部排出到联管箱的外部配管连接用的连接口,所以,该管端开口部的水膜的形成被阻止。因此,即使在因吸热管的细管化而减小了其口径的情况下,在吸热管内的流水方向的下游部也不残留水,可确实地进行吸热管的排水。
另外,上述排水流路,也可由管端开口部与排水板的间隙构成,
上述间隙,被设定在因水的表面张力而形成在管端开口部的水膜的隆起量以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内株式会社,未经林内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644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预警广播音箱
- 下一篇:一种具备驱蚊功能的电脑音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