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字真随机振荡信号发生器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20483.8 | 申请日: | 2011-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06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沈海斌;陈武;张雷雷;周祺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H03K3/02 | 分类号: | H03K3/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周烽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字 随机 振荡 信号发生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随机数发生器中,可以经过采样构成熵源,进而产生高速高熵值随机比特流的数字真随机振荡信号发生器。
背景技术
随机数在密码技术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伪随机数在安全强度较高的应用中不能满足要求,因此真随机数发生器的研究受到重视,而随机源(熵源)在随机数发生器中对输出序列的特性有决定性影响。目前,公知的随机源实现方法有放大电阻热噪声法、混沌电路法、基于PN结散射噪声的方法、振荡采样法等。其中,振荡采样法原理简单、实现方便,可用纯数字逻辑实现,相较于模拟电路实现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节省面积和降低功耗,此外纯数字集成电路的设计可靠性要大于数模混合集成电路,因此振荡采样法一直受到关注。一个高速的数字真随机振荡信号发生器是实现振荡采样随机源的基础,传统的振荡信号发生器多采用环形振荡电路实现,存在速率低、数据耦合等缺点,可以通过改变环形振荡电路的传统结构来获得输出速率更高、鲁棒性更强的振荡电路。因此,设计一种高速高熵值且用纯数字实现的真随机振荡信号发生器是很有意义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数字真随机振荡信号发生器。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数字真随机振荡信号发生器包括高速随机振荡电路和模式控制单元:模式控制单元与高速随机振荡电路相连,在系统复位控制信号有效时,模式控制单元复位,高速随机振荡电路停止振荡。
所述的高速随机振荡电路为一个多模式Fibonacci振荡器OSC,所述的OSC包括1个与非门N1,2个选择器M1~M2,4个异或门X1~X4,34个反相器I1~I34,与非门N1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系统复位控制信号Reset和异或门X1的输出端相连,反相器I1的输入端与与非门N1的输出端相连,反相器I1与反相器I2~I34依次相连,异或门X4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反相器I33、反相器I34的输出端相连,异或门X3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异或门X4、选择器M2的输出端相连,异或门X2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异或门X3、选择器M1的输出端相连,异或门X1的两个输入端分别与异或门X2、与非门N1的输出端相连,选择器M1的16个输入端分别与反相器I1~I31(序号为奇数)的输出端相连,选择器M2的16的输入端分别与反相器I2~I32(序号为偶数)的输出端相连;反相器I34的输出为高速随机振荡电路的输出信号Output。
所述的模式控制单元包括与门A1、异或门X5和6个带复位的D型边沿触器D1~D6,触发器D6的输出端与触发器D5~D1依次相连,触发器D6的输入端D与异或门X5的输出端相连,触发器D1~D6的时钟输入端cp分别与系统输入时钟Clock相连,触发器D1~D6的复位端CLR分别与系统复位控制信号Reset相连,与门A1的五个输入端分别与触发器D2~D6的反相输出端 相连,异或门X5的三个输入端分别与触发器D1、触发器D6和与门A1的输出端相连,触发器D6~D3输出的全状态伪随机序列合并作为模式控制单元的一个输出模式选择控制信号Ctrl1[3:0],D4~D1输出端合并作为另一个模式选择控制信号Ctrl2[3:0]。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的有益效果:
1. 低功耗:在系统复位控制信号有效时,模式控制单元复位,高速随机振荡电路停止振荡,从而有效降低了系统的动态功耗。
2. 良好的随机性和鲁棒性:高速随机振荡电路引入了复杂的反馈逻辑,相较于传统的奇数个反相器级联的环形振荡电路,因电路噪声等因素引起的亚稳态和混乱现象将更为显著,其输出数据随机性更好,且耦合效应显著降低;此外,模式控制单元引入了变化的反馈逻辑,振荡电路结构随之变化,系统复杂度大大增强,振荡信号发生器的输出具有更高的不确定性和鲁棒性。
3. 良好的实用性:本发明采用标准数字电路单元实现,结构紧凑,资源消耗小,适合于在数字集成电路中集成;设计通用性强,有FPGA、ASIC等多种实现形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数字真随机振荡信号发生器的结构框图;
图2是高速随机振荡电路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模式控制单元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自由振荡的Fibonacci振荡器一般形式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048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