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用空调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22968.0 | 申请日: | 2011-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64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发明(设计)人: | 覃美莲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银通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F24F1/00;F24F13/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904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空调领域。
背景技术
为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舒适性要求,空调系统已成为现代汽车上必不可少的设备。
对于传统燃油车而言,空调系统多是由发动机通过皮带传动驱动空调压缩机进行制冷。一般车用空调的功率约为10Kw,以公交车每天行驶14小时计,空调消耗的能量约140Kw·h,耗油约35升,占燃油车每天用油的30%,在等红灯等状况下停车时若要空调不停止运行,还要求发动机不熄火怠速运转,并且其怠速时的功率设计要比不装空调的燃油车发动机怠速功率大,使装有空调系统的燃油车即使不使用空调,其耗油量也比不装空调的燃油车大很多。
对于电动汽车而言,由于没有来自发动机的动力源,空调系统多是电动空调,由动力电池组直接驱动电动空调压缩机进行制冷。现有的普通电动空调机组一般包括有压缩机和设置于汽车顶部的机壳、冷凝器、冷凝风机、蒸发器、蒸发风机,机壳内由隔板隔成冷凝室和蒸发室,冷凝器和冷凝风机装置于冷凝室,汽车车体外部的冷风由冷凝风机吸入冷凝室由冷凝器加热后再把热风排出冷凝室,蒸发器和蒸发风机装置于蒸发室,汽车车厢内的热空气由蒸发风机吸入蒸发室由蒸发器制冷后再把冷空气经汽车车厢内的冷气通道吹入车厢。针对不同长度的客车,空调机组内需设置不同数量的冷凝器、冷凝风机、蒸发器、蒸发风机,设计上结构比较复杂,通用性较差。另外,在空调机组中,冷凝器与冷凝风机为上下布置,为了使汽车整体不致过高,还要达到预期的通风量,冷凝风机采用小安装角的高速风机;由蒸发室进入车厢的冷气要经过较长的通道以及大量的通孔,存在较大的能量损失,为了满足车厢内的制冷量要求,其蒸发风机也采用的是小安装角的高速风机,其冷凝风机和蒸发风机的转速高达2500~3000转/分,不仅噪音大,而且消耗能量也大。一般的普通电动空调系统的能效比约1.5~2.0,消耗能量约10Kw。这样,即使电动车装置目前性能最好的电池,空调系统所耗去的电能也占了动力电池存储电能的一半左右,大大减少了电动车的续驶里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通用性好的节能型车用空调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包括电源、空调控制器和空调机组,所述电源通过所述空调控制器与所述空调机组电连接,所述空调机组包括至少一个装置于汽车车体顶部的模块化空调单元和压缩机。
所述空调单元包括壳体、冷凝器、具有大安装角的低速冷凝风机、蒸发器、具有大安装角的低速蒸发风机和导流圈,所述壳体内由隔板隔成冷凝室和蒸发室,所述冷凝器以上部向后倾斜的方式设置于所述冷凝室的前部,对应所述冷凝器在壳体前部设置相适配的冷风进口,所述冷凝风机设置于所述冷凝室内,对应所述冷凝风机在壳体上部设置相适配的热风出口,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蒸发风机设置于所述蒸发室内,所述蒸发器设置所述蒸发风机的周圈,对应所述蒸发器和所述蒸发风机在所述壳体下部从汽车车厢内连接所述导流圈,所述导流圈内圈下部中央设置热气进口,所述导流圈下部外圈设置冷气出口。
冷凝风机采用转速为600~800转/分钟的轴流风机,其风叶的进口安装角为0~50°、出口安装角为90°~150°;蒸发风机采用转速为600~800转/分钟的离心风机,其风叶的进口安装角为0~50°、出口安装角为100~160°。
冷风进口处设有加强骨架。
热风出口处装置有隔栅。
热气进口处装置有过滤网。
电源采用锂离子动力电池组。
压缩机可以采用立式电动涡旋压缩机,装置于汽车车体后部。
压缩机也可以采用卧式电动涡旋压缩机,至少一个所述空调单元的壳体的冷凝腔内装置有所述卧式电动涡旋压缩机。
本发明采用上述方案,可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通用性好:本发明采用模块化的空调单元,可针对不同长度的客车,使用数量不同的模块组合:如对于6~8m的客车,只需装置一个空调单元模块就能达到制冷要求,对于8~12m的客车,可沿车顶长度方向装置两个空调单元模块,以达到制冷要求,对于12~18m的客车,可沿车顶长度方向装置三个空调单元模块,以达到制冷要求。增强了空调单元的通用性,同时可简化安装工序、降低成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银通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珠海银通新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296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多孔介质中流动泡沫结构图像实时采集实验装置
- 下一篇:一种植物伤口愈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