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集成电路元件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36060.5 | 申请日: | 2011-0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983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31 |
发明(设计)人: | 冯家馨;王海艇;蔡瀚霆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1/336 | 分类号: | H01L21/336;H01L21/8238;H01L29/78;H01L29/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陈红;郑焱 |
地址: | 中国台湾新竹市***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集成电路 元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大致是与制造集成电路领域相关,且特别是有关于集成电路,以及制造此集成电路的方法。
背景技术
半导体集成电路(IC)产业一直享有快速成长,在IC演进的历史上,功能性密度(亦即,每一芯片面积上内连元件的数目)随着几何尺寸(亦即,使用一制程所能创造出来的最小元件(或线))的缩减而增加。此缩减处理一般可通过提高制造效率和降低相关费用来增加其效益。然而,这类缩减处理也增加了IC处理与制造上的复杂度,为了实现上述的演进,必须对IC制造进行类似的研发。
举例来说,当可通过多种技术来缩减诸如金氧半导体场效晶体管(MOSFETs)的类的半导体元件尺寸时,可使用磊晶半导体材料来实现有应力的源极/漏极特征,借以提高载子迁移力并改善元件效能。制造MOSFET的步骤包括磊晶生长一硅层在一n-型元件的源极与漏极区域中,以及磊晶生长一硅锗层在一p-型元件的源极与漏极区域中。此种方式又被称为双磊晶制程(dual-epiprocess)。在双磊晶制程之前,例如,在形成Si磊晶层和SiG磊晶层之前,可使用习知技术分别为n-型与p-型元件来形成轻度掺杂的源极与漏极区域。虽然目前用来形成IC元件的LDD区域的技术对所欲达成的目的而言已足够,但尚无法满足各方面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多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依据本发明最广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集成电路元件的制造方法。此方法包括提供一基板;形成一栅极结构在该基板上;形成一磊晶层在该基板的一源极与漏极区,且该源极与漏极区有该栅极结构插入其中:和待形成该磊晶层后,形成一轻度掺杂的源极与漏极(lightly doped source and drain,LDD)特征在该源极与漏极区中。
依据本发明另一较广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集成电路元件的制造方法。此方法包括形成一第一栅极结构和一第二栅极结构在一基板上;形成一第一材料的一磊晶层在该基板的一源极与漏极区,且该源极与漏极区有该第一栅极结构插入其中;形成一第二材料的一磊晶层在该基板的另一源极与漏极区,且该另一源极与漏极区有该第二栅极结构插入其中;和待形成该些磊晶层后,形成一个以上的LDD特征在该些源极与漏极区中。
依据本发明另一较广的实施方式,提供一种集成电路元件,包含:一基板;一栅极堆叠,位在该基板上,且该栅极结构插设在该基板的一源极与漏极区中;一个以上的间隔物,设在该栅极堆叠的侧壁上;一磊晶层,位在该基板的该源极与漏极区中,该磊晶层是与该些间隔物的一边缘对齐;一轻度掺杂的源极与漏极(LDD)特征,设在该基板的源极与漏极区中,且该LDD特征是与该些间隔物相邻;和一重度掺杂的源极与漏极(HDD)特征,设在该基板的源极与漏极区中,且该HDD特征是远离该些间隔物的该边缘。
附图说明
可通过下附详细说明与附图而更加了解所揭示内容。依据一般产业的标准操作,各种特征并未成比例地绘示。事实上,为了方便讨论,各种特征尺寸可任意地增加或缩减。
图1是用来制造本揭示内容一集成电路元件的方法流程图;
图2-5是依据图1的方法一集成电路元件在各制造阶段的各截面示意图。
在不同的特征中所对应的数字和符号,除非另有注记,一般而言视为对应部份。所绘示的特征清楚地标明了具体实施方式的相关态样,且其并不一定依比例绘制。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100方法
102、104、106、108、110步骤
200半导体元件
210基板
212隔离区
220、221栅极结构
222栅极介电层
224闸电极层
226硬遮罩层
228间隔物
230、232磊晶层
234假间隔物
236、238高度掺杂的源极/漏极(HDD)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大致是有关集成电路元件和制造此集成电路元件的方法,更特定是有关形成具有轻度掺杂的源极与漏极(LDD)特征的电路元件的方法。
下述揭示内容提供多种不同实施方式或实施例。为简化揭示内容,以下仅提供特定元件与配置方式的实例,当然,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实例。此外,当说明中指出第一特征系形成在第二特征的上方时,代表此第一、第二特征间彼此直接接触,也涵盖有其它特征形成在此第一、第二特征之间,使得此第一、第二特征间彼此并不直接接触。此外,在各实例中也可能重复使用相同的元件符号和/或字母。这些重复的目的仅在便于以简洁、清晰的方式表达所讨论各实施方式或组态,并不必然代表其间存在有相关关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606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21-00 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半导体或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设备
H01L21-02 .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4 .非专门适用于包含在H01L 31/00至H01L 51/00各组的单个器件所使用的除半导体器件之外的固体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
H01L21-66 .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的测试或测量
H01L21-67 .专门适用于在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的装置;专门适合于在半导体或电固体器件或部件的制造或处理过程中处理晶片的装置
H01L21-70 .由在一共用基片内或其上形成的多个固态组件或集成电路组成的器件或其部件的制造或处理;集成电路器件或其特殊部件的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