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等离子体点火的装置、方法和半导体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43757.5 | 申请日: | 2011-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478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22 |
发明(设计)人: | 朱桂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北方微电子基地设备工艺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H1/46 | 分类号: | H05H1/46;H01L21/2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张天舒;陈源 |
地址: | 10001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等离子体 点火 装置 方法 半导体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等离子体点火的装置、方法和半导体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中、低频等离子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晶硅太阳能电池的生产过程中,该中、低频等离子体技术用于在晶片上沉积减反射氮化硅薄膜。其中,晶片可以为硅片。按照通常的频率划分方法,中频和低频各自对应的频率范围分别为:低频为30KHz~300KHz,中频为300KHz~2MHz。相对于高频(高频为大于或等于2MHz)等离子体技术而言,中、低频等离子体技术可使氮化硅薄膜获得更为出色的钝化效果,从而提高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
图1为一种低频平板式PECVD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设备包括:反应腔室11、绝缘部件12、上电极13、下电极14、匹配器15和射频电源16。其中,绝缘部件12、上电极13和下电极14位于反应腔室11的内部;绝缘部件12固定于反应腔室11的顶部,用于对上电极13和反应腔室11的接地外壳进行电隔离,以防止上电极13和反应腔室11的接地外壳之间的放电。该绝缘部件12可以为陶瓷或者聚四氟乙烯(PTFE)。下电极14位于反应腔室11的底部,下电极14上放置有晶片17,下电极14的底座接地。射频电源16通过匹配器15与反应腔室11中的上电极13连接,用于向反应腔室11内部提供射频功率。另外,反应腔室11的顶端还设置有用于供工艺气体进入的进气口18,底端还设置有用于将反应后的工艺气体排出的排气口19,该工艺气体用于产生等离子体。该设备用于沉积减反射氮化硅薄膜,沉积时所需的等离子体是通过在上电极13和下电极14之间施加射频功率而激发出的。射频电源16可以为中频或者低频电源,射频功率由中频或低频射频电源提供。晶片17在等离子体环境下进行薄膜沉积。射频电源16本身有其自身特征阻抗,该射频电源16的特征阻抗通常为50Ω,而等离子体负载本身的阻抗一般不会为50Ω。因此根据传输线理论,当射频电源16的特征阻抗与等离子体负载的阻抗不共轭,即阻抗不匹配时,射频电源16输出的射频功率无法完全加载到等离子体负载上,会有射频功率反射回射频电源16,这样会造成功率浪费,同时反射回射频电源16的射频功率会对射频电源16本身产生损害。所以通常需要在射频电源16和反应腔室11之间加上一个匹配器15,射频电源16的射频功率通过匹配器15加载到反应腔室11中,调节匹配器15内部的阻抗匹配网络使得匹配器15输入端到反应腔室11的阻抗为50Ω,使匹配器15的输入阻抗与射频电源16的特征阻抗共轭,达到阻抗匹配的目的,从而使射频功率完全加载到反应腔室11的等离子体负载上。其中,从匹配器15输入端到反应腔室11的阻抗(即匹配器15的输入阻抗)包括匹配器15内部的阻抗匹配网络的阻抗和反应腔室11的阻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北方微电子基地设备工艺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北京北方微电子基地设备工艺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37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