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酯型儿茶素合成酶的活性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46171.4 | 申请日: | 2011-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74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07 |
发明(设计)人: | 高丽萍;夏涛;刘莉;刘亚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农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25 | 分类号: | C12Q1/25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3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儿茶素 合成 活性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材料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酯型儿茶素合成酶的活性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茶树中酯型儿茶素主要有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非酯型儿茶素主要有表儿茶素(EC)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结构上,酯型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是在非酯型儿茶素(表儿茶素(EC)、表没食子儿茶素(EGC))结构的3-OH位置上和没食子酸(GA)形成的酸酯。
茶树中酯型儿茶素含量较高,为茶多酚总量的55%左右,为鲜叶干物重的12%-19%[1]。酯型儿茶素比非酯型儿茶素具有更强的药用价值[2-3],酯型儿茶素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抗癌等多种药理活性,对帕金森疾病也有一点的疗效[4]。除此之外,酯型儿茶素还是决定茶叶饮料品质的关键因子之一[5]。
酯型儿茶素人工合成难度较大,茶叶依旧是酯型儿茶素的主要来源[5]。植物体内的非酯型儿茶素的生物合成途径较为清晰,涉及的主要催化酶有二氢黄酮醇 4-还原酶、无色花色素还原酶、花青素合成酶、花青素还原酶等[6-8]。酯型儿茶素合成是类黄酮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一环,而酯型儿茶素生物合成途径一直是的未解之谜[9]。本申请人首次利用薄层层析(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质谱(MS)技术,从茶树中鉴定了一种能催化酯型儿茶素合成的酶类(epicatechin:1-O-galloyl- -D-glucose O-galloyltransferase,ECGT),在它的催化下, 1-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βG)和非酯型儿茶素(表儿茶素 (EC)或表没食子儿茶素 (EGC))反应形成相应的酯型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或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本申请人利用硫酸铵分级沉淀、阴离子交换和凝胶过滤层析对该酶进行了初步纯化。迄今为止,尚无酯型儿茶素合成酶的酶活检测方法的文献报道。
发明内容
在首次发现并鉴定茶树酯型儿茶素合成酶存在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一种酯型儿茶素合成酶的活性检测方法。
实现上述的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一种酯型儿茶素合成酶的活性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操作步骤:
1.1、酶液制备
取2克茶树鲜叶,加入液氮,快速研磨成粉末状,再加入2克聚乙烯吡咯烷酮(PVPP)、0.5克石英砂、18mL预冷的0.1 mol/L pH 7.4的磷酸缓冲液溶液和2mL 20mmol/L的抗坏血酸溶液,4℃条件下研磨成匀浆,在离心机转速12000转/分钟、温度4℃条件下,离心分离15 分钟,取上清液,即得浓度1.2mg/mL的酶液;
1.2、酶活性的测定
1.2.1、反应液的制备
总体积为1.5mL的反应液包括下列原料:
酶液: 1.2mg/mL的酶液、
抗氧化剂:20 mmol/L的抗坏血酸溶液、
水解抑制剂:30.4 mmol/L的水杨酸溶液、
反应底物:3.8 mmol/L的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溶液或3.8 mmol/L的表儿茶素(EC)溶液、
9.6 mmol/L的1-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βG)溶液、
缓冲液:0.1 mol/L 、pH=6.0的磷酸缓冲液,
将0.46mL酶液、0.3mL抗氧化剂、0.074mL水解抑制剂、0.15mL反应底物表儿茶素(EC)溶液或0.15mL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溶液0.075mL反应底物1-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βG)溶液和0.59mL磷酸缓冲液混合均匀,温度30℃水浴反应60分钟,得反应液;
1.2.2、对照液的制备
反应液包括下列原料:
酶液:温度100℃煮沸5分钟的酶液、
抗氧化剂:20 mmol/L的抗坏血酸溶液、
水解抑制剂:30.4 mmol/L的水杨酸溶液、
反应底物:3.8 mmol/L的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溶液或3.8 mmol/L的表儿茶素(EC)溶液、
9.6 mmol/L的1-O-没食子酰-β-D-葡萄糖(βG)溶液、
缓冲液: 0.1 mol/L、pH=6.0的磷酸缓冲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农业大学,未经安徽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61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