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猪胰脂肪酶的介孔生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80304.X | 申请日: | 2011-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764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9-19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强;郭成;朱凯;杜仁军;王伟;栾长军;唐拾贵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1/14 | 分类号: | C12N11/1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徐冬涛;袁正英 |
地址: | 21000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含猪胰 脂肪酶 生物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含猪胰脂肪酶的介孔生物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孔内猪胰脂肪酶功能化的介孔氧化硅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国际上引人注目的研究热点是无机材料与生命科学的交叉学科,各种生物分子通过特定的物理或化学的方法被囊入具有多孔性的无机材料的空腔,导致了一类令人惊异的生物无机杂化新材料的问世,以无机材料为载体囊入脂肪酶、DNA、胰岛素、氨基酸、细胞色素C等广泛地被人们所研究。其中有效固定酶所得到的复合功能材料在不同的领域比如生物分析、生物催化、蛋白质输送体系等担当着重要的环节,因此作为固定酶的新型材料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就猪胰脂肪酶而言,它是脂肪酶的一种,具有专一性强、催化效率高和作用条件温和等显著特点,广泛的应用于大规模的生化工业生产、食品工业、油化学、清洁剂以及精细化工产品制备等很多领域。因此选择其固定于适当的载体材料构建新型的复合功能材料,对于生物技术的发展以及拓展生物应用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纳米技术发展,许多具有理想的酶固定环境的多孔材料被创造出来,其中介孔硅材料成为此类研究的代表。许多研究者将其作为固定酶的材料中结果表明:氧化硅的介孔孔道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物空间,对于这些生物分子的活性和热稳定性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同时在有机溶剂中具有更好的抗流失性能。为了能够提高酶固定的稳定性和牢固性,以有机功能化介孔材料成为了研究的对象,通过介孔有机功能化能够有效地提高孔道内有机基团的含量,而且这些有机基团好似活性位点可以共价或者物理吸附绑定生物酶分子,提高它的固定效率增加其抗流失性能。以不同的硅烷化试剂和硅前躯体共水解-聚合在介孔孔壁上引入活性基团如-NH2、-SH、-Cl基团,继而以这些基团作为活性中心,共价绑定猪胰脂肪酶搭建新型的生物功能复合材料。这种复合的猪胰脂肪酶功能化的介孔材料的研究还未见报道,可以预期这样的复合功能材料由于本身的特征使其不仅在生物催化领域,而且在纳米生物荧光传感器件、生物分子载体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改进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了一种含猪胰脂肪酶的介孔生物材料,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上述材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首先通过将表面活性剂溶解在盐酸的水溶液中,加入无机硅源和有机硅烷化试剂,水浴条件下充分水解,经老化、冷却、过滤、洗涤、干燥和表面活性剂抽提得到含有活性基团的介孔氧化硅,然后将上述所得到的材料投入到猪胰脂肪酶的缓冲溶液中,离心,过滤,干燥得到猪胰脂肪酶功能化的介孔生物材料。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为:一种含猪胰脂肪酶的介孔生物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猪胰脂肪酶的介孔生物材料为在有机改性的二氧化硅介孔材料的孔道内固定猪胰脂肪酶的介孔生物材料;猪胰脂肪酶功能化的介孔生物材料的孔径为3-8nm,比表面积为130-290m2/g,猪胰脂肪酶的酶活为130-510u/g,酶活提高比率为1.5-6.0。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的含猪胰脂肪酶的介孔生物材料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A)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溶于盐酸的水溶液中,控制溶液的pH为0.1~1,水浴搅拌至澄清,获得澄清溶液,保持温度在35~50℃;
B)在上述步骤A)所得溶液中加入与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摩尔比为25~60∶1无机硅源,并且继续搅拌1~3小时;
C)向步骤B)所得溶液体系中逐滴加入有机硅烷化试剂,水浴下保持温度35~50℃,搅拌22~24小时,将无机硅源和有机硅源充分水解;
D)将步骤C)所得到的溶液转入到带有聚四氟乙烯衬套的不锈钢反应釜中,100~120℃下老化22~24h,然后经冷却、过滤、洗涤、干燥,再经过抽提去除表面活性剂得到含有活性基团的介孔氧化硅;
E)将步骤D)得到的具有活性基团的介孔氧化硅材料,加入到猪胰脂肪酶的缓冲溶液中,在离心条件下反应10~20分钟;
F)将步骤E)所得到混合溶液,在温度为5~15℃条件下,离心5~15分钟,滤去清液,自然干燥得到脂肪酶功能化的介孔生物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业大学,未经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030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学触摸探测
- 下一篇:用户数据同步方法、无线控制器及网管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