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丹参内生真菌及其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087974.4 申请日: 2011-04-08
公开(公告)号: CN102676392A 公开(公告)日: 2012-09-19
发明(设计)人: 韩婷;明乾良;秦路平;张巧艳;黄宝康;张宏;郑承剑;黄芳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
主分类号: C12N1/14 分类号: C12N1/14;C12P33/20;C12R1/885
代理公司: 上海浦一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11 代理人: 潘诗孟
地址: 200433 *** 国省代码: 上海;3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丹参 真菌 及其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丹参内生真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丹参酮是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丹参主要的脂溶性成分,其中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是其主要的有效成分。丹参酮I抗菌活性很强,比小檗碱强许多倍;丹参酮IIA具有天然抗氧化作用,临床在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等方面应用广泛。目前,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主要来源于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unge)的根。虽然丹参资源区域广阔,且已进行大量的人工栽培;但是其分布星散,资源更新周期长,且人工栽培技术要求高,药材质量参差各异。随着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众多药理活性的发现,其市场需求增大,通过直接采收丹参天然和人工资源将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化学合成困难,难以实现产业化。研究者们试图通过生物技术方法获得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因此,近年来这已成为人们关注的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的丹参内生真菌,并提出其用途,即能够通过微生物发酵产生丹参酮类化合物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为了解决前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丹参内生真菌,命名为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本发明所述的丹参内生真菌是从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viamiltiorrhiza Bunge)植物活体中采用内生真菌分离纯化技术分离获得的,经微生物分类学鉴定为深绿木霉(Trichoderma atroviride)。该菌株已保藏,保藏日期为2011年03月27日,保藏号为CGMCC No.4712,保藏单位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邮编:100101。

本发明所述的丹参内生真菌的固体培养特征为: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26℃培养,生长迅速,菌落在3天内覆盖直径80mm的平板,呈辐射状,表面疏松、平坦,菌丝无色;在培养的第5天明显可见有孢子产生,最初为淡绿色,以后逐渐增多,呈现深绿色,产孢丛束排列成同心的轮纹;有椰子气味(甜味)。

本发明所述的丹参内生真菌的液体培养特征为:

(1)培养基PDA,摇瓶培养10天,培养温度26±1℃;

(2)发酵培养特征:

培养第1-2天有少许1-2mm白色菌丝球出现,培养液澄清;培养第3-4天,菌丝球直径增大至3-4mm,培养液开始变浑浊;培养第5-8天,菌球数量增多,培养液浑浊;培养第9-10天,白色菌球体直径为4-5mm,培养液又变澄清。

本发明所述的丹参内生真菌形态特征为:培养的菌丝体无色、分枝繁复,由具有横隔的分枝菌丝构成,分枝角度为近似90°;分生孢子梗的可育延伸物没有或者很少产生,没有不育的菌毛。虽然成对着生的分枝比较常见,但是分生孢子梗的典型分枝方式为单侧分枝;分生孢子绿色,亚球形至卵圆形,没有明显的脱落痕迹,光滑,成簇着生于分生孢子梗的顶端。

本发明所述的丹参内生真菌的ITS和5.8S rDNA碱基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为:

CCGAGTTTACAACTCCCAAACCCAATGTGAACCATACCAAACTGTTGCCTCGGCG

GGGTCACGCCCCGGGTGCGTCGCAGCCCCGGAACCAGGCGCCCGCCGGAGGGACCA

ACCAAACTCTTTTCTGTAGTCCCCTCGCGGACGTTATTTCTTACAGCTCTGAGCAAAA

ATTCAAAATGAATCAAAACTTTCAACAACGGATCTCTTGGTTCTGGCATCGATGAAGA

ACGCAGCGAAATGCGATAAGTAATGTGAATTGCAGAATTCAGTGAATCATCGAATCTT

TGAACGCACATTGCGCCCGCCAGTATTCTGGCGGGCATGCCTGTCCGAGCGTCATTTC

AACCCTCGAACCCCTCCGGGGGGTCGGCGTTGGGGACCTCGGGAGCCCCTAAGACG

GGATCCCGGCCCCGAAATACAGTGGCGGTCTCGCCGCAGCCTCTCCTGCGCAGTAGT

TTGCACAACTCGCACCGGGAGCGCGGCGCGTCCACGTCCGTAAAACACCCAACTTCT

GAAATG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797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