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锅排气阀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89109.3 | 申请日: | 2011-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270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林暖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林暖辉 |
主分类号: | A47J27/09 | 分类号: | A47J27/09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锅 气阀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压锅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压锅排气阀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高压锅排气阀必须要安全与环保,其中安全的关键因素在于排气阀本身的重量,环保即是无有害渗出物。
如图1所示,目前的高压锅排气阀,包括排气阀体1、以及排气阀顶针2;其中,排气阀体1是经过下料、称重、旋压或锻压加工、后续切削形成;其中,排气阀顶针2也要经过下料、以及后续切削形成;排气阀体1与排气阀顶针2分别加工完成后,再经过塑胶3将二者连接在一起;在排气阀体1内圆周壁与排气阀顶针2外圆周壁之间形成一圆环状的空腔以作为排气通道,以延伸至底部的排气孔5。
如图1所示,由于下料的不稳定因素,为了保证排气阀顶针2与高压锅锅盖上的排气嘴能够有较好的密封效果,位于排气阀顶针2前端的顶针前锥21,从其顶点到其底面的高H通常大于3.5mm。
由上可知,现有的高压锅排气阀的主要部分排气阀体1、以及排气阀顶针2都是通过下料、称重、旋压或锻压加工、后续切削等机械加工方式制备。工序繁多容易造成其重量不稳定,其中下料工序影响其重量的最大因素,由于材料的不规则、以及下料的精度和准确性较差,从而导致其自重波动幅度大,容易超出自重的安全要求范围,进而造成安全隐患或高废品率。按照现有结构以及加工方法的一次合格率只有70%左右,也即是一次加工的废品率高达30%左右。
而且,旋压或锻压加工有润滑油的残留,高温或高压时润滑油将渗出,从而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同时,通过塑料将排气阀体、以及排气阀顶针加工为一体时,由于定位不准确,生产出来的成品的排气阀顶针与高压锅锅盖上的排气嘴不能形成良好的密封效果,造成产品失效。
现有的高压锅排气阀由于其结构原因,使之加工工序繁多,加之较高的废品率,其生产成本一直居高不下。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使其废品率更低的高压锅排气阀结构、以及其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高压锅排气阀,包括排气阀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排气阀体内腔的排气阀顶针;在所述排气阀体的内圆周壁与所述排气阀顶针的外圆周壁之间设置有多根连接筋,相邻两连接筋之间的空隙形成排气孔;所述排气阀体、排气阀顶针、以及连接筋通过粉末冶金工艺一体成型;所述排气阀顶针前端的顶针前锥高度为1-3毫米。
优选的,为了使得排气阀顶针与高压锅锅盖上的排气嘴有较好的配合与密封效果,还能够采用粉末冶金工艺技术方便制造,所述排气阀顶针前端的顶针前锥高度为2-2.7毫米。
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提升排气阀顶针与高压锅锅盖上的排气嘴之间的密封效果、以及确保粉末工艺技术的较好进行,所述排气阀顶针前端的顶针前锥高度为2.5毫米。
优选的,为了使得采用粉末冶金工艺加工本发明时的填充成型性更好,在所述排气阀顶针顶部设置有一反锥孔。
一种制备所述高压锅排气阀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粉末冶金原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配制,所述粉末冶金原料包括0.5-1.2%重的助剂、以及余量的铁粉或不锈钢粉;
(2)将步骤(1)配制好的粉末冶金原料装入到预制的模具中,并调模与压制成型;
(3)将步骤(2)中制备的产品进行烧结成型。
优选的,为了增加本发明的耐腐蚀、与耐磨损性能,如采用铁粉制作产品时,可在所述步骤(3)后还包括防锈处理步骤,所述防锈处理包括预氧化发黑防锈处理、或电镀防锈处理。
优选的,为了本发明的增加强度与耐磨性,所述粉末冶金原料还包括有铜粉、以及碳粉中的一种或两种,所述铜粉的加入量为所述粉末冶金原料总重量的0.2-2.5%,所述碳粉的加入量为所述粉末冶金原料总重量的0.2-1%。
优选的,为了使得本发明成型性能更好,所述铁粉选用水雾铁粉、或还原铁粉,所述还原铁粉的规格为松装密度≥2.40g/.cm-3、流速≥2.40/s.(50)-1、压缩性≥2.40/g.cm-3。
优选的,为了使得本发明成型性能更好,所述助剂在所述粉末冶金原料中所述比例为0.8-1%,所述助剂为微蜡粉、或硬脂酸锌。
进一步的,为了进一步提高成型性能、降低废品率,所述助剂为微蜡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林暖辉,未经林暖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91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