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齿啮合扑翼升力生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89427.X | 申请日: | 2011-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802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志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志成 |
主分类号: | B64C33/02 | 分类号: | B64C33/02;A63H27/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8000 广东省佛***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啮合 升力 生成 装置 | ||
技术领域
内齿啮合扑翼升力生成装置,涉及扑翼飞行器及其模型技术领域,可广泛应用于运输、军事、体育娱乐、玩具、农林业等领域。
背景技术
人类渴望像鸟一样在空中自由飞翔,到目前为止,都没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扑翼飞行。
传统的连杆机抅扑翼靠上下煽动来产生升力,机构复杂,且效率较低;专利号为ZL200710071871.2公开了一种扑翼升力生成装置,它是借助“处理同一水平面内的两根转轴分别向内旋转时,因离心力作用而向外滑动的两个翼片拨动空气向下运动并产生升力”,其效率比传统扑翼高,但翼展和产生升力的扑动范围受到最小弦长、整流罩和弧状窄条导轨的制约;公布号为CN101708775A,名称为“扑翼升力生成装置”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靠扑翼提升机构使扑翼复位的扑翼升力生成装置,其效率较高,但机构传动系统和控制系统均很复杂,运行机动性和可靠性不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效率更高、结构简单且运行可靠的扑翼升力生成装置。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主轴、前轴承、后轴承、齿轮、带内齿扑翼、前端板、后端板和固定板;带内齿扑翼可看作由四块厚度相等的等宽刚性板光滑连接而成,其中两块为矩形平板,它们互相平行,另两块为半圆弧形曲面板,它们对称固连在两块平行矩形平板的两端;带内齿扑翼的内表面中部四周带有能与齿轮啮合的直齿;齿轮固定安装在主轴上,主轴穿过带内齿扑翼通过前轴承和后轴承安装在前端板和后端板上,使带内齿扑翼的一侧外表面贴住固定板,主轴与扑翼飞行器前进方向一致,且与固定板平面平行;固定板上下对称于过主轴轴线的水平面;前端板和后端板固定在固定板的同一侧,固定板是刚性的,它与扑翼飞行器机身固连,竖直布置,固定板也可以是机身的一部分,固定板贴近带内齿扑翼的一侧是平面的,其高度大于带内齿扑翼翼展(即带内齿扑翼的长度)的两倍,其宽度大于带内齿扑翼的弦长(即带内齿扑翼的宽度)。
为减小带内齿扑翼紧贴固定板滑动时的摩擦,可以在固定板的适当位置均匀镶上数个用以减小摩擦的滚珠或滚针。固定板有以下四个方面作用:第一,用来限制带内齿扑翼向左侧转动;第二,用作带内齿扑翼上升运行导向;第三,同带内齿扑翼配合产生类似昆虫的“相扑与急张”的运动效果;第四,用来固定前端板和后端板。
齿轮包括齿在内的最大外径略小于带内齿扑翼内侧最小净空间距,以免带内齿扑翼在运动过程中卡住。
前端板和后端板大小相等,其高度和宽度都稍大于带内齿扑翼的总体厚度,它们除用来定位主轴外,还有一个作用是挡住带内齿扑翼,限制带内齿扑翼在前后方向移动,前端板和后端板的内侧是光滑的平面,它们的内侧间距以稍大于带内齿扑翼的弦长为宜。
在动力的驱动下,主轴带动齿轮做顺时针方向转动,由于齿轮与带内齿扑翼的直齿啮合,假设起始位置是带内齿扑翼处于竖直方向的最高位置,在齿轮的带动下,带内齿扑翼绕主轴作顺时针方向转动,拨动空气向下运动,产生向上的升力,再加上固定板与带内齿扑翼的共同作用,在固定板和带内齿扑翼之间产生类似昆虫的“相扑与急张”的运动效果,该装置产生升力的效果更明显,效率极高;当带内齿扑翼转到竖直方向的最低位置,此时带内齿扑翼紧贴固定板,由于齿轮继续转动,在齿轮的带动下,带内齿扑翼紧贴固定板上行,当带内齿扑翼上行到竖直方向的最高位置时又回到了假设的起始位置,随后进入下一个工作周期。如此连续重复上述过程,该装置能产生很大的升力,效率极高,但结构简单,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内齿啮合扑翼升力生成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图1中齿轮及附近区域的局部放大图;
图3:内齿啮合扑翼升力生成装置的带内齿扑翼扑至水平位置时的从上往下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大的带箭头的虚线半圆弧表示带内齿扑翼下扑时离齿轮最远点的运动轨迹,小的弧形箭头表示齿轮的转动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给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例,并结合附图1~3加以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志成,未经王志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894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