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樟芝子实体三萜类组合物、制备与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110092150.6 | 申请日: | 2011-04-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141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1 |
发明(设计)人: | 吴永昌;张芳荣;吕美津;杜英齐;吴东颖;许育铭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雄医学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575 | 分类号: | A61K31/575;A61P35/00;G01N24/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武晶晶;杨淑媛 |
地址: | 中国台湾高雄***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樟芝子 实体 三萜类 组合 制备 分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樟芝子实体组合物,本申请尤其涉及一种樟芝子实体三萜类组合物,以及该三萜类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与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樟芝(Androdia cinnamomea)又称樟菇、牛樟菇、牛樟芝等,为台湾特有的真菌菌种,生长于海拔400至2000公尺特有的牛樟树(Cinnamomum kanehirai)树干腐朽的心材内壁,或枯死倒伏的牛樟木材阴暗潮湿的表面。因此,要寻找到野生的樟芝子实体(fruiting body)或确认此多孔菌目(Aphyllophorales)真菌菌株的外观并不容易,也由于其生物活性成分具潜在的医药价值,因此樟芝的价格居高不下。
由于樟芝子实体不易被发现和以人工方式培养,因此目前市面上多为樟芝菌丝体(mycelia)产品,其宣称具有抗癌、减少治疗引起的症状及其他副作用。此外,樟芝菌丝体产品也被发现具有抗氧化、抗过敏、免疫刺激效果(Liu等人,2007)。这些产品宣称具有与樟芝子实体相似的主要成分,包括具有细胞毒性的三萜类(triterpenes)、类固醇(steroid)及具有免疫刺激性的多糖体等(Chen等人,1995;Yang等人,1996)。
传统上,樟芝被应用于健康食品,以避免发炎、过敏、皮肤癣、肝癌的发生,因此,樟芝菌丝体及子实体萃取物被认为是具有潜力的化学治疗药物,以对抗肝癌、前列腺癌、膀胱癌、肺癌细胞等(Chen等人,2007;Hsu等人,2007;Peng等人,2007;Shetty等人,2005;Wu等人,2006),但各类有效成分的活性机制与抑制癌症能力并未被完整理清及探讨。
此外,中华民国专利号I299665揭露了樟芝萃取物及其制备方法,其以乙醇萃取樟芝菌丝体获得多糖体,用以抑制基质金属蛋白酶的活性,但并非以樟芝子实体进行萃取,其产物也未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中华民国专利号I279439揭露了以樟芝菌丝体进行培养,通过调整培养时的酸碱值获得培养物,并未揭露萃取方法;而中华民国专利号591110揭露了由樟芝菌丝体萃取出γ-氨基丁酸,其先冷冻干燥樟芝菌丝体,再以水或有机溶剂萃取。上述这些发明都没有以樟芝子实体进行有机溶剂或水萃取,而且未鉴定出其所内含的指标性二次代谢化合物。再者,前述发明也并未公开樟芝子实体所含有的三萜类组合物或其他组成份。
本申请的申请人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经过悉心试验与研究,并本着锲而不舍的精神,最终构思出本申请“樟芝子实体三萜类组合物、制备与分析方法”,能够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以下为本申请的简要说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无法有效分离樟芝子实体(或菌丝体)或樟芝萃取物中的组合物,并确定该组合物的立体结构的问题,本发明以高效液相色谱及核磁共振图谱等技术分离、纯化、解析出樟芝子实体中麦角甾烷(ergostane)及羊毛甾烷(lanostane)三萜类组合物,及它们的立体结构式和含量。通过现有技术,可以检测药品、保健食品或其他商品中是否含有麦角甾烷及羊毛甾烷三萜类组合物,及它们的含量。
本发明提供一种药物组合物,其包括如下文所揭示的有效剂量的式I~式VI及式VIII~式IX中的一种的麦角甾烷三萜类组合物。
而麦角甾烷三萜类组合物是从樟芝子实体的乙酸乙酯萃取物(以下简称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为了得到乙酸乙酯萃取物,以乙醇溶液、正己烷溶液及乙酸乙酯溶液依次对樟芝子实体进行萃取。麦角甾烷三萜类组合物经实验证实具有杀死血癌细胞的活性。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制备麦角甾烷三萜类组合物的方法,其对乙酸乙酯萃取物进行层析,获得麦角甾烷三萜类组合物,其中该麦角甾烷三萜类组合物包括下文揭示的式I至式X的组合物(或称为立体异构体纯的化合物)。
进一步而言,该层析步骤还包括: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柱,在流动相溶剂为乙腈与含酸水的条件下分离麦角甾烷三萜类组合物,获得麦角甾烷三萜类组合物的立体异构体纯的化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雄医学大学,未经高雄医学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9215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