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速列车的气密性检测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00464.6 | 申请日: | 2011-04-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431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16 |
发明(设计)人: | 王非;林明瑞;吴金林;李聪;于海照;阮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3/32 | 分类号: | G01M3/3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45 | 代理人: | 宁芝华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速 列车 气密性 检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速列车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属于测试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大力发展高速铁路,列车的行驶速度由原来的100km/h,迅速提高到380km/h,城市的距离被大大缩短。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提高,列车运行中的空气动力学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列车的气密性是研制高速列车的关键技术之一。整车气密性是指在列车完成整备状态(即在安装厕所、供水系统、车窗和车门等等之后)和关闭列车与外界相通的所有开孔(包括通过门和空调设备的开孔),车内压力相对车外压力变化的密封性能。影响气密性的因素,除了端门、侧门、车窗的结构和工艺外,还与车体钢结构焊接情况、车端连接结构、地板上的各种电缆、管道通过孔及排水孔、污物处理装置和通风换气装置的具体结构有关。
对于高速列车(速度大于200km/h),当列车高速交会或高速通过隧道时,尤其是在隧道内交会时,周围空气的流速和压力都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而形成空气压力波。压力波通过车体缝隙进入车内,冲击旅客耳膜,造成旅客耳鸣、耳痛,使人难以忍受,严重时,可使门窗遭到损坏。但目前高速列车车厢的气密性完全靠人工测试,还没有一种用于检测高速列车的气密性测试装置,因此对于高速列车车厢的气密性测试缺乏精准性,测试时使用的测试设备多,且存在移动不方便等缺陷。一旦被测车厢气密性问题没有及时准确的查出,严重时影响的不仅是车速、浪费的不仅是能源,更重要的是可能导致车体和人体受损。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列车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其目的是提供一套操作方便、稳定性好、测试精度高、移动方便的检测系统。该系统采用PLC控制器,通过程序对整个测试过程实现自动控制,当车厢压力达到设定值时能够同步控制电磁阀切断气路,停止向车厢充气,并使车厢自然泄压,同时PLC控制器通过连接压力传感器高速实时采集、分析、记录车厢内的压力变化值,并生成相应的压力变化曲线,最后自动生成实验数据报表,这样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靠人工操作造成的测试结果精度低、移动不便等弊端。
一种高速列车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包括:测控箱和工控机,其特点是:
D)测控箱下层内置储气罐,储气罐一侧设有压缩空气入口,储气罐压缩空气出口经管道依次与减压阀、电磁阀、金属软管连接;金属软管通过被测车厢密封板上的金属软管接口与被测车厢连接;
E)测控箱上层安装压力传感器、PLC控制器,压力传感器的输入端连接塑料软管,塑料软管通过被测车厢密封板上的塑料软管接口与被测车厢连接;压力传感器的输出端通过导线与PLC控制器连接,PLC控制器的输出端分别与电磁阀、工控机连接。
F)所述的工控机设置在测控箱外部;
所述的测控箱置于小推车底座之上。
所述的减压阀上设置减压阀手动开关。
所述被测车厢的密封板上还设置有泄压阀。
本发明的主要原理是通过向被测车厢内部充压缩气体,增加压力并达到某一设定值之后,通过PLC控制器同步控制关闭电磁阀切断气路,使车厢保持自然泄压。同时PLC控制器通过连接压力传感器实时采集、分析、记录车厢内的压力变化值,并生成相应的压力变化曲线显示在工控机屏幕上,最后自动生成测试实验数据报表。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PLC控制器,可以通过程序对整个测试过程实现自动控制,不但结构紧凑,便于移动,使用方便,而且检测结果精确,有效提高了高速列车车厢的质量,保障了列车的高速与安全行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高速列车气密性检测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电磁阀,2、减压阀,3、小推车底座,4、储气罐,5、测控箱,6、压缩空气进气口,7、工控机,8、PLC控制器,9、压力传感器,10、塑料软管,11、塑料软管接口,12、泄压阀,13、金属软管接口,14、金属软管,15、减压阀手动开关,16、测控箱顶盖,17、密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一种高速列车的气密性检测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测控箱5和工控机7,测控箱5和工控机7置于小推车底座3之上。
测控箱5下层内置储气罐4,储气罐一侧设有压缩空气入口6,储气罐压缩空气出口经管道依次与减压阀2、电磁阀1、金属软管14连接;金属软管14通过被测车厢密封板17上的金属软管接口13与被测车厢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046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