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01161.6 | 申请日: | 2011-04-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409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24 |
发明(设计)人: | 刘洪涛;刘宏海;赵红娟;石永刚;王坤;赵晓争;张莉;王宝杰;高雄厚;熊晓云;胡清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9/70 | 分类号: | B01J29/70;B01J29/80;B01J35/10;C10G11/0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张茵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重油 催化裂化 催化剂 制备 方法 | ||
1.一种重油催化裂化催化剂,其特征在于以催化剂的重量百分比为基准,微孔分子筛的含量为10~40%,改性介-微孔分子筛的含量为1~40%,粘结剂为1~30%,粘土含量为30~80%;改性介-微孔分子筛是指将稀土元素负载于介-微孔分子筛,通过浸渍的方法改性获得的;介-微孔分子筛是通过下述方法获得的:
1).助模板剂的制备:
将聚合物和三甲基硅烷改性剂进行反应,改性后的聚合物作为助模板剂;反应温度为50~100℃,反应时间为12~36小时;聚合物选自聚乙烯醇、聚乙烯胺、聚苯胺、聚丙烯亚胺、聚丙烯酰胺、聚乙烯亚胺中的一种或多种;聚合物与三甲基硅烷改性剂的重量比为1∶1~30∶1;
2).微孔分子筛前驱体溶液的制备:
以硅源和铝源为主要原料,以水为溶剂,在无模板剂的条件下首先合成微孔分子筛的前驱体溶液,在40~100℃下老化4~24小时,凝胶体系的摩尔配比为:(1~500)Na2O∶Al2O3∶(1~850)SiO2∶(10~800)H2O;
3).介-微孔分子筛的制备:
将微孔分子筛前驱体的溶液加入反应器,置于15~40℃的水浴中;将嵌段共聚物模板剂溶解于去离子水中得到浓度为2.0~10%的溶液,在搅拌下滴加至微孔分子筛前驱体溶液中,以微孔分子筛前驱体溶液为100%计,嵌段共聚物模板剂的加入量为1~50%;调节其pH值至1~5,滴加完毕后搅拌2~48小时,加入助模板剂,助模板剂的加入量为1~50m%,老化2~24小时后,于100~200℃晶化10~48小时;在60~100℃下干燥5~24小时,最后经除模板剂的过程制得介-微孔分子筛,脱除模板剂条件为在温度500~700℃下焙烧3~6小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粘结剂选自薄水铝石、拟薄水铝石和铝溶胶中的一种或几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粘土选自高岭土、多水高岭土、蒙脱土、硅藻土、皂石、累托土、海泡石、凹凸棒石、水滑石、膨润土种的一种或几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粘土选自粘土为高岭土、蒙脱土、累托土、海泡石中的一种或几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硅源选自正硅酸乙脂,硅酸钠,白碳黑,水玻璃中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铝源选自偏铝酸钠、氧化铝、硫酸铝中的一种或多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微孔分子筛的前驱体溶液时,凝胶体系的摩尔配比为:(5~200)Na2O∶A12O3∶(10~450)SiO2∶(20~400)H2O。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微孔分子筛选自USY分子筛、HY分子筛,REUSY分子筛、REHSUY分子筛、HZSM-5分子筛、REZSM-5分子筛、REHZSM-5分子筛中的一种或多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嵌段共聚物模板剂选自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聚氧乙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聚氧乙烯-聚氧丙烯(PPO-PEO-PPO)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改性介-微孔分子筛是指将稀土元素、硫酸、磷酸、盐酸或者它们的混合物负载于介-微孔分子筛,通过浸渍的方法改性获得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改性介-微孔分子筛是指将稀土的盐、或者硫酸、磷酸、盐酸或者它们的混合物溶于去离子水中,将介-微孔分子筛加入上述溶液中,浸渍1~4h,将浸渍后的介-微孔分子筛在100~120℃的烘箱中干燥2~4h,于马弗炉中在500~550℃下焙烧4~8h得到改性的介-微孔分子筛。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改性介-微孔分子筛中稀土含量为2~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01161.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