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微晶玻璃板材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11409.7 | 申请日: | 2011-05-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93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陆明;李晓明;刘春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伦基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C6/04 | 分类号: | C03C6/04;B09B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831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利用 建筑 垃圾 生产 玻璃 板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晶玻璃板材的制造方法,特别是一种以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料制造微晶玻璃板材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改扩建和拆除各类房屋和房屋装饰装修所产生的弃土、弃料以及其它废弃物、建筑垃圾也逐年增多。据测算,建筑垃圾已占城市垃圾总量的40%以上,每年的建筑垃圾总量在八亿吨。为了消化这些建筑垃圾,实现建筑垃圾处理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大家共同关注的课题。经研究,绝大多数的建筑垃圾都是可以再利用的,他们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或是铝硅酸盐。
微晶玻璃是一种具特定组成的玻璃,通过控制结晶而得到的一种多晶材料,具有强度高,耐候性好,作为建筑装饰材料可以替代高档石材。目前多数微晶玻璃生产主要采用的原料是化工原料,生产成本较高;近年也有一些利用矿山尾矿为原料制作微晶玻璃的。我们主要以建筑垃圾为原料制作微晶玻璃,消化建筑垃圾,为建筑垃圾再利用找一条新的途径,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对解决城市污染,意义极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微晶玻璃板材,降低微晶玻璃的成本,实现建筑垃圾的循环利用。这里说的建筑垃圾主要是废渣土、碎砖块、碎瓷片、碎玻璃和混凝土废料等,主要是指无机非金属材料,即不包括塑料、纸材、木材和钢材等。再以建筑垃圾为主要原料,配以石英、长石、方解石、氧化锌、碳酸钡、纯碱和硼砂等配料,配成制造玻璃的原料。
经分析,在所述的建筑垃圾中,各化学成分所占质量份数为:
SiO2 60.65~61.42 Al2O3 17.41~14.86 Fe2O3 7.78~3.71CaO 3.82~11.58 MgO 2.16~3.03 K2O 5.37~2.71 Na2O 0.71~1.74MnO 0.12~0.07 TiO2 0.01~0.57 SO3 0.01~0.29 P2O5 0.13~0.02。
经试验,制造微晶玻璃板材的原料配比的质量份数范围为:
建筑垃圾20~50份;石英20~30份;长石0~20份;方解石5~20份;氧化锌1~6份;碳酸钡1~7份;纯碱1~10份;硼砂0~5份;着色剂0.2~3份。
建筑垃圾最佳质量用量范围在30~46份之间。
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微晶玻璃板材的方法的方法,其工艺流程如下:
首先对建筑垃圾作预处理,检出建筑垃圾中的废木材、废纸片、废塑料、废金属等,将建筑垃圾破碎至粒度50~70目,其他原料的粒度也破碎至50~70目,建筑垃圾与上述各种原料按比例配料混合均匀后,加入到玻璃熔化窑炉中,将其熔化成玻璃液,熔化温度1480~1560℃。将熔化好的玻璃液流入到水温小于45℃的水中,玻璃液被水淬成一定粒度大小的玻璃粒,直径通常在0.3~3毫米。将玻璃粒料从水中捞出,用烘干机对玻璃粒料进行烘干。采用振动筛对玻璃粒料进行粒度分级;将玻璃颗粒小于1.5毫米的细料平铺在耐火模具中底部,颗粒大于1.5毫米的玻璃颗料用作面料铺在表面上;在耐火模具与玻璃粒料之间铺一层1毫米厚的氧化铝粉作为脱模剂,防止玻璃颗粒与耐火模具发生粘接。将装好料的模具送入到窑炉中进行烧结晶化,晶化温度1080~1150℃。将烧结晶化好的板材经过打磨、抛光、切割后成为成品。
本发明以建筑垃圾作为微晶玻璃板材的主要原料,辅以其他原料生产微晶玻璃板材,拓宽了微晶玻璃原料的使用范围,为消化建筑垃圾废料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以建筑垃圾为原料,可以灰色、黑色等深色生产微晶玻璃板材。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制造微晶玻璃板材的原料质量配比为:
建筑垃圾49.7份;石英砂27.1份;方解石9.9份;碳酸钡3.4份;氧化锌1.8份;硼砂2.5份;纯碱5.5份;着色剂(Co2O3)0.2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伦基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伦基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114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