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纳分级结构插片八面体Zn2SnO4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34756.1 | 申请日: | 2011-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39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周勇;李政道;邹志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G19/00 | 分类号: | C01G19/00;B01J23/62;C07C9/04;C07C1/02;H01G9/04;H01G9/20;H01M14/00;H01L51/44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查俊奎 |
地址: | 21009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分级 结构 插片八面体 zn sub sno 制备 方法 产品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Zn2SnO4微/纳分级结构插片八面体的制备方法、产品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社会各界对能源消耗的可持续性发展日益重视,引起了各国政府对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的关注和青睐,新型能源成为国际学术界和各国研究、开发的重点。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其它能源不可比拟的优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安全、无污染、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等,使其成为新能源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
近年来,人们发展了一种新颖的太阳能电池——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它的制备工艺简单、原材料来源丰富、成本低廉,具有更高的市场前景及推广普及价值,被誉为第三代太阳能电池。因此,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也被认为是有可能成为未来太阳能电池的主导。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属于光电化学电池,其结构主要可以分为3部分:负极(工作电极)、电解质和对电极。在导电基底上制备一层纳米晶氧化物半导体膜,然后再将染料分子吸附在半导体膜中,这样就构成负极(cathode),即工作电极。正极(anode)一般是沉积铂的导电玻璃。电解质介于正极和负极之间,且包含氧化还原电对,最常用的氧化还原电对是I3-/I-。将工作电极和对电极组装成电池注入电解质后,从电极引出导线接到负载上产生电压和电流。但目前负极材料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如TiO2、ZnO、SnO2等二元氧化物纳米材料上,对于三元氧化物纳米材料研究较少。研究表明,三元氧化物在光电转化应用领域具有比二元氧化物更优异的性能。另外,与二元氧化物相比,三元氧化物还具有容易利用组分的变化达到有效调节其性能的优点。Zn2SnO4(ZTO)作为一种重要的三元氧化物、半导体功能材料具有高电子迁移率,高导电率,优良的吸附性能而有着重要的用途。在电极材料、光电装置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制备Zn2SnO4方法可分为两种:(1)两步法。中国专利200510017855.6先以锡化合物为原料,制得羟基锡酸锌后,所得羟基锡酸锌经高温灼烧后可得到纳米锡酸锌。(2)一步法。主要有气相法。气相法是Zn和SnO在高温下(800-1200℃)烧结。这些合成法虽然都能得到Zn2SnO4,但缺点十分明显,两步法中第二步为以第一步合成的产物作为反应物,操作较复杂,高温灼烧,消耗较多能源。而气相法,气烧结温度较高,使成本大幅提高。另外,由于粒子的结构、尺度和形貌对其光学和电学性质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这两种方法合成的粒子的形貌大多为圆球形,不利于提高DSSC的转化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微/纳分级结构插片八面体Zn2SnO4的制备方法、产品,该方法以水为溶剂,反应温度低,节能环保。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微/纳分级结构插片八面体Zn2SnO4在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电极中以及在光催化还原CO2中的应用。
一种微/纳分级结构插片八面体Zn2SnO4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在L-色氨酸存在的条件下,四氯化锡化合物、醋酸锌化合物和碱金属氢氧化物在水中进行反应,并分散均匀;
(2)然后,在高压釜中反应,控制反应温度为170~200℃;
(3)最后,将反应产物分离、干燥,得到微/纳分级结构插片八面体Zn2SnO4;
其中,四氯化锡化合物∶醋酸锌化合物∶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摩尔比为1∶(2~3)∶(8~12),L-色氨酸∶四氯化锡化合物的摩尔比为5~10∶3。
步骤(1)中四氯化锡化合物的浓度为0.02mol/L。
步骤(2)中反应时间优选为10~24h,反应时间小于10h,八面体上六边形插片Zn2SnO4稀疏,而当反应时间大于24h时,继续延长反应时间对插片的密集程度无明显影响。
步骤(3)为反应处理工艺,其手段与一般不溶物的分离手段相同,干燥温度及时间也无特殊要求,但是较为优选的方案是:将反应产物离心分离、洗涤,然后干燥,干燥温度为60℃,干燥时间为8~24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未经南京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347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