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丹参酮ⅡA脂微球制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41906.1 | 申请日: | 2011-05-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057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2-05 |
发明(设计)人: | 梁新丽;廖正根;赵国巍;杨明;蒋且英;朱根华;周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中医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9/16 | 分类号: | A61K9/16;A61K31/58;A61K47/14;A61K47/24;A61K47/26;A61K47/28;A61K47/34;A61K47/44;A61P7/02;A61P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3000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丹参 脂微球 制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在此处键入技术领域描述段落。本发明涉及一种丹参酮ⅡA脂微球的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丹参酮IIA(tanshinone IIA)是我国传统中药丹参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改善冠状动脉循环,抑制血栓疾病发生,改善心肌收缩力,促进心肌再生,扩张微动脉,改善微循环障碍等多方面的药理作用。但丹参酮IIA在水中溶解度很低,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目前,临床制剂仅有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由于其改变了丹参酮IIA的结构,药理作用有所改变、无法穿过血脑屏障,且给药时常出现局部疼痛、肿胀感、皮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临床应用受到极大的限制。迫切需要选择一种新的给药系统,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的发挥药物的疗效。丹参酮ⅡA脂微球注射液采用脂微球的载药方式,将药物包封于油相中,大大减少了刺激性的发生;同时提高了丹参酮IIA的溶解度;选择性地在炎症、血管内皮系统、动脉硬化等病变部位聚积,使治疗药物在靶区浓度超出传统制剂的数倍至数百倍,治疗效果明显。但如果处方或制备方法不合理,可造成包封率低,水相中游离的丹参酮IIA仍可能引起不良反应的发生。其次,游离的药物不能选择性的到达病变部位,靶向效果降低。因此,有必要从丹参酮ⅡA脂微球处方及工艺进行控制,以达到较高的包封率,实现该制剂的目的。
脂微球,是将药物溶于脂肪油中经磷脂乳化分散于水相制成的一种制剂,平均粒径在200nm。可将药物直接运送到人体病变部位的新型靶向制剂,如一些抗癌药和抗炎症药物、微循环障碍治疗药物的这类制剂。目前还没有丹参酮IIA脂微球制剂的报道。
脂肪乳中常用的油如大豆油等,为长链脂肪酸酯,长期使用可能诱发高血脂症,损害免疫系统和网状内皮系统及肝功能。中链甘油三酯(MCT)是脂含1种或多种具有约6至14个碳原子长度的中链脂肪酸的三酸甘油酯或其混合物。中链甘油三酯与脂蛋白酶亲和力高且迅速,易于在血中被脂蛋白酶降解,不易被网状内皮系统吞噬。长期使用毒副作用小于长链脂肪酸酯。
目前脂微球的形成理论尚未成熟,根据界面吸附膜学说,乳化剂在降低两相界面张力的同时,乳化剂定向转列于液滴周围,形成吸附膜。根据丹参酮IIA的分子结构,推测其与磷脂的亲和性小于其在油中的溶解度,因此,其应主要分散在油层,可能只有较少部分会分散到水相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克服研究丹参酮IIA制剂的难点,克服其水不溶性,提供一种毒性反应及刺激性小,药效时间长,且具有持续性和靶向性的丹参酮IIA脂微球注射制剂。同时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一种高包封率的丹参酮IIA脂微球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丹参酮IIA脂微球制剂,它包含活性成分丹参酮IIA和药用辅料溶剂,其特征在于:它是按照下述处方配比制成1000ml。
丹参酮ⅡA 0.01~1.0g
注射用油 10.0~200.0g
乳化剂 2.0~20g
等渗调节剂 4.0~10.0g
总体积加注射用水至1000ml
上述脂微球的优先处方配比为:按照下述处方配比制成1000ml。
丹参酮ⅡA 0.02~0.2g
注射用油 50~150.0g
乳化剂 1.0~12g
等渗调节剂 2.0~5.0g
所述脂微球制剂中还可加入膜稳定剂,如油酸或油酸盐。
所述脂微球制剂中还可加入抗氧化剂维生素E等。
所述脂微球制剂中植物油选自大豆油、玉米油、红花油、橄榄油等植物油脂中的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合。
所述脂微球制剂中乳化剂选用大豆卵磷脂、蛋黄卵磷脂、胆固醇、泊洛沙姆、注射用Tween-80等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脂微球制剂中可不加或加等渗调节剂选用甘油、木糖醇、山梨醇、果糖、葡萄糖等中的一种。
本发明脂微球制剂的制备方法,由丹参酮ⅡA、注射用油、乳化剂、稳定剂、等张剂和注射用水制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取磷脂溶于适宜溶剂中,加入丹参酮ⅡA溶解,减压回收溶剂,干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中医学院,未经江西中医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419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