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红芽芋脱毒苗快繁技术及培养基组成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53557.5 | 申请日: | 2011-06-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75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9 |
发明(设计)人: | 马同富;马宗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宗新;马同富 |
主分类号: | A01H4/00 | 分类号: | A01H4/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6065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红芽芋 脱毒 苗快繁 技术 培养基 组成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植物的组织培养与脱毒快繁技术,确切地说是用红芽芋的茎尖分生组织进行脱毒、用丛生芽进行快速繁殖,以及繁育所用培养基的配比组成。
背景技术
红芽芋(Clocasia escalozta Schott) 属天南星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通常作一年生栽培,我国各地均有种植,以珠江流域及台湾省最多,长江及淮河流域次之,北方地区栽培较少。
红芽芋又称芋艿、红眼芋,其球茎富含大量淀粉、蛋白质、粘液汁以及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由于淀粉颗粒小,其消化率可达98.8﹪。红芽芋既是蔬菜,又是粮食,可熟食、也可作为加工淀粉和酒精的原料。红芽芋营养丰富,品质佳,风味特殊,是很好的碱性食品,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可作为防治癌症的常用药膳主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红芽芋多以块茎或根状茎作为繁殖材料,在长期无性繁殖过程中,裁培芋已普遍受到病毒侵染,导致种性退化、品质下降、产量降低,严重影响红芽芋的生产、品种的交换和种质资源的保存工作。侵染天南星科植物的病毒主要有芋花叶病毒(Dasheen mosaic virus,DMV)、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T08WV)、南芥菜花叶病毒(Arabismosaic virus,Ar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芋瘦小病毒(Colocasia bobone diseasevirus,CBDV)、芋羽状斑驳病毒(Taro feathery mottle virus,TFMoV)、芋脉褪绿病毒(Taro chlorotic vein viru TCVV)、魔芋花叶病毒(Konjak mosaic virus,KoMV)等 。其中,传播范围最广,对红芽芋生产危害最大的是芋花叶病毒。据研究,感染这种病毒的植株生活力降低、球茎小、数量少、品质下降,产量损失近6O%。目前没有特效药防治这类病毒,只有利用脱毒组培技术脱除红芽芋体内病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植物组织培养是指通过无菌操作分离植物体的一部分,接种到含有植物营养和调节剂等组成的培养基中,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进行培养,使其产生完整植株的过程。植物脱毒是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脱除植物细胞中浸染的病毒,生产健康的繁殖材料。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是植物细胞的全能性。植物脱毒和快速繁育技术已经在多种作物上大量使用。目前通过这种方法已经得到了朱顶红、香石竹、菊花、唐菖蒲、球根鸢尾、百合、水仙、马铃薯、甘薯、甜菜和甘蔗等作物的脱毒苗,经检测鉴定,脱毒效果显著。
培养基是植物组织培养的重要基质。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不同种植物的组织对营养有不同的要求,甚至同一种植物不同部位的组织对营养的要求也不相同,只有满足了它们各自的特殊要求,它们才能很好地生长。因此,没有一种培养基能够适合一切类型的植物组织或器官。在建立红芽芋脱毒苗快繁技术的培养系统时,首先必须找到合适的培养基,培养才能成功。
目前,我国大面积的红芽芋生产仍采用球茎作为繁殖材料,不仅用种量大,成本高,而且还要解决种球的体眠以及发芽问题。红芽芋较易感染病毒,一般红芽芋原种种植三代后必须更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和谐,崇尚健康,红芽芋已成为居家生活的席上佳肴。现在市场上急需高产、抗病、高淀粉的红芽芋新品种,农民急需优质脱毒种苗。但是市场上至今未有脱毒苗,限制了生产发展。因此,系统研究红芽芋的组培快繁和脱毒技术,找到红芽芋脱毒培养方法和最佳培养基组成,对于加快红芽芋的生产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红芽芋的茎尖分生组织培养脱毒与快速繁育种苗的技术,以及用于红芽芋脱毒繁育的最佳培养基组成,通过试管克隆繁殖可以不受季节和时间场地限制,可以快速、高效的繁殖,保证品种的纯度和基因型不变。
本发明的脱毒组培繁育技术是:
1、茎尖分生组织培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宗新;马同富,未经马宗新;马同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535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热变形温度测定仪位移测量装置
- 下一篇:一种防潮柜柜体门轴底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