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触控图型结构、其制造方法及触控面板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57883.3 | 申请日: | 2011-05-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993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1-28 |
发明(设计)人: | 叶恵林;余晶;王榕武 | 申请(专利权)人: | 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4 | 分类号: | G06F3/0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9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触控图型 结构 制造 方法 面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技术,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触控图型结构、其制造方法及具有触控图型结构的触控面板。
背景技术
图1为传统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示意图。请参阅图1,传统的触控图型结构100包括有一导电跳线102设置于一基板101的表面上,且在该导电跳线102上方覆盖一层绝缘层103,在该绝缘层103的上面设置有一透明导电层104。其中,该透明导电层104具有两个轴向上的导电单元,即水平轴向和垂直轴向的导电单元,以及导线107。其中,同一组的水平轴向的导电单元105通过该导电跳线102连接,而同一组的垂直轴向的导电单元106则通过导线107(材质与该垂直轴向的导电单元一致)连接。由于该导电跳线102与导线107之间存在该绝缘层103,使得上述两个轴向上的导电单元彼此绝缘,以形成耦合电容。
由于,该导电层104的厚度很薄,通常是在500~1000埃左右。而绝缘层103的厚度也不能做的太薄,如果太薄,那么两个轴向的导电单元将会发生耦合击穿,影响触控面板之可靠性。通常绝缘层103的厚度在2um左右。由此可知,绝缘层103的厚度比导线107的厚度要厚的许多,因为如此,位于绝缘层103边缘的导线107之跳线部分108(A部分省略了该跳接处108以更加清楚的指明该导线107)容易发生断裂,从而造成电容式触控面板耐用性和可靠性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新型的触控图型结构,以加固电容感应层,提高其耐用性和可靠性。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即一种触控图型结构包括一具有交叉设置的两电极群组的电容感应层;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两电极群组的交叉处且夹在所述两电极群组之间;以及一加固层设置于所述两电极群组交叉处的所述电容感应层上,且对应于所述绝缘层的边缘。
同时,本发明还旨在提供一种触控图型结构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形成一具有交叉设置的两电极群组的电容感应层于一基板上;形成一绝缘层于所述两电极群组的交叉处且夹在所述两电极群组之间;以及形成一加固层于所述两电极群组交叉处的所述电容感应层上,且对应于所述绝缘层的边缘。
另外,本发明还旨在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基板;如前述的触控图型结构,用于产生触摸感应信号;以及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接收并处理所述触摸感应信号。
本发明采用加固层对电极群组位于绝缘层边缘处的部分进行加固,以防止其断裂。当然若该加固层是采用导电材料制成的,即使上述电极群组位于绝缘层边缘处的部分发生断裂,由于该加固层为导体,则依然可以起到导电作用,而从提升电容感应层的耐用性以及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第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4为图2所示实施例的层状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C部分的放大图;以及
图7为图5所示实施例的层状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为本发明的触控图型结构的示意图。请参阅图2,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触控图型结构300,其包括有设置在一基板310的一表面上的电容感应层320。电容感应层320包括有均匀排列在第一轴向上的复数个相互间隔的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以及均匀排列在第二轴向上的复数个相互间隔的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其中,该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包括有复数个第一电极区块3211,并且位于同一第一轴向电极群组321的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电极区块3211通过一第一导线3212电性连接。而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则包括有复数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且该复数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相互间隔分布。该第二电极区块3221设置于该第一导线3212的两侧,且在同一第二轴向电极群组322内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电极区块3221通过一第二导线3222电性连接。其中,该第一导线3212跨越于该第二导线3222的上方,且该第一导线3212与该第二导线3222之间还通过一绝缘层330(见图3)实现彼此绝缘。具体的是,该绝缘层330包括多个绝缘隔点331,且每个绝缘隔点331设置在每个第二导线3222和与其对应的第一导线3212之间,从而实现绝缘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未经宸鸿科技(厦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578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多工位芯片测试机
- 下一篇:轻型线缆放线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