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动编排与收视计次反馈的播放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62903.6 | 申请日: | 2011-06-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793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鄂信智;郑竣文;林伶燕;杨忠勋;陈丰元;马志坚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Q30/02 | 分类号: | G06Q30/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戈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4 | 代理人: | 程伟;王锦阳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动 编排 收视 计次 反馈 播放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播放系统,详言之,涉及一种自动编排与收视计次反馈的播放系统。
背景技术
参考台湾专利公告第594612号专利名称“一种多媒体电子广告看板系统”,其揭示现有多媒体电子广告看板系统整合网络多媒体技术与网页化界面为一共通平台,使多媒体广告档案可通过网络传输至电子看板端,不必经由人工送片与播放,此外利用网页化界面进行广告播放,不必事先录制完成,并能随时实况转播现场直播节目,且网页支持多种格式媒体,例如Flash与动态GIF档,可大大节省广告业者的制作成本。
然而,该现有多媒体电子广告看板系统无法得知现场的收视状况以调整播放广告的排程。并且目前媒体调查公司或媒体购买公司对数字看板媒体收视人次的模糊解释,效益量测机制多采传统调查法衡量数字看板媒体平台收视效益,易对数字看板媒体平台收视效益失真。因此,数字看板媒体联播网在媒体市场中,普遍缺乏成熟且量化的收视效益指标。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创新且具进步性的自动编排与收视计次反馈的播放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编排与收视计次反馈的播放系统,包括:一数据比对装置,用以比对于一第一设定时间内以时间为标记的一播放节目数据及一现场收视计次数据;一收视计次计算装置,用以依据该现场收视计次数据,计算该第一设定时间内于该播放节目数据中的至少一设定播放节目所对应的一现场收视计次数;及一自动播放排程装置,用以依据该现场收视计次数与一设定收视计次数的比对结果自动地判断是否需调整该播放节目数据于一第二设定时间内的播放排程。
本发明自动编排与收视计次反馈的播放系统可以明确地利用数据资料计算收视效益,另外依据量化的效益,可反馈地自动评估是否增加播放节目的播放次数,以符合设定的目标值。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发明自动编排与收视计次反馈的播放系统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 本发明的自动编排与收视计次反馈的播放系统
11 数据比对装置
12 收视计次计算装置
13 自动播放排程装置
14 客户端数据库
15 报表产出装置
111 时间切割单元
131 反馈补档单元
141 人脸辨识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其显示本发明自动编排与收视计次反馈的播放系统的示意图。本发明可反馈地评估是否增加播放节目的播放次数的播放系统10包括:一数据比对装置11、一收视计次计算装置12、一自动播放排程装置13及一客户端数据库14。该数据比对装置11用以比对于一第一设定时间内以时间为标记的一播放节目数据及一现场收视计次数据。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设定时间可弹性调整,最小单位为一小时一次,可由本系统10设定调整。
其中,使用者可于主机或可通过网络于该自动播放排程装置13设定客户指定的播放期间(一预设总设定时间)、一设定收视总人次、一播放起始日、一预设总设定时间、所述设定播放节目及该播放节目数据,从而取得一设定收视计次人数。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设定时间为一天,该播放节目数据为例如:节目A、节目B、节目C、节目D、节目E及节目F依序轮流播出,其中一设定播放节目为节目B。该数据比对装置11可用以取得该设定播放节目数据(节目B)及其所对应的该现场收视计次数。
因此,于本实施例中,该设定收视计次人数可依下列公式计算而得:
设定收视计次人数=(该设定收视总人次-已取得的现场收视计次数总数)/(一预设总设定时间-已播放完毕的设定时间(天))。
换言之,该设定收视计次人数亦即为本发明自动编排且具有收视计次反馈的播放系统每日客户所应达的收视人次,且可依据已播放完毕的设定时间(天数)及已取得的现场收视计次数总数(收视人次)自动的反馈至该自动播放排程装置13的反馈补档单元131,从而依据所述反馈数据结果维持或调整次日的节目排程,如增加播放档次或维持原设定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29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