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管道的制作方法及其专用模具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68508.9 | 申请日: | 2011-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8454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2-21 |
发明(设计)人: | 汪正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正友 |
主分类号: | B21C37/06 | 分类号: | B21C37/06;B21C25/02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张小虹 |
地址: | 241008 安徽省芜湖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管道 制作方法 及其 专用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管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复合管道的制作方法及其专用模具。
背景技术
一向被称为“工业血脉”的流体输送管道,其应用几乎涉及到生产及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各国对它的生产和发展都十分重视。以钢管为例,各主要发达工业国家,其生产比例约占钢材总量的15%-20%,而我国目前只占8-10%。
传统管道,基本都属于单一材质,性能比较单一,要么防腐不耐压,要么耐压不防腐,要么防腐又不抗老化,总存在缺陷,例如:1、纯铜管道,具有优越的耐腐、耐磨、消毒和保持流体洁净等功能,但纯铜管道价格昂贵,而且由于其自身的可塑性,管道容易弯曲和变形,其抗撞击能力较差,随使用时间及使用环境的变化,容易发生泄漏、腐蚀、爆裂等事故;2、镀锌钢管,虽然价格低廉,但在空气中极易被腐蚀,不仅使用寿命低,而且也容易造成流体的二次污染,影响人类身体健康;3、PE、PEX、PVC等塑料管道,具有轻巧、连接方便等优点,但其容易老化,使用寿命低,而且不耐外力冲压,尤其是管道中作为塑料热稳定剂的铅极易通过流体对人体造成重金属污染。
由于铜离子可以杀灭易于在水中滋生的大肠杆菌和痢疾等病菌,清除水中传播血吸虫病的蛞蝓和钉螺等软体动物以及传播疟疾的蚊子幼虫等疾病携带体;同时,由于铜及铜合金,在水溶液、盐酸等非氧化性酸、有机酸、除氨以外的各种碱及非氧化性的有机化合物中,均有良好的耐蚀性;其不仅广泛应用于石化工业,在海水淡化、海洋采油采气平台、海岸和海底设施中均被广泛应用。铜管道在海洋开发中是一枝独秀,不但耐海水腐蚀,而且溶入水中的铜离子有杀菌作用,可以防止海洋生物污损。铜管道的优点众多,但由于纯铜管价格昂贵且抗外力强度低,一种价格相对低廉、抗外力强度好且兼具纯铜管道优点的管道的开发及普及是待攻克的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价格相对低廉、抗外力强度好且兼具纯铜管道优点的复合管道的制作方法及专用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所述复合管道的制作方法,所述复合管道由内至外依次为铜或铜合金层及碳素钢层,复合管道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选取铜或铜合金管及碳素钢管,根据碳素钢与铜合金管塑性变形系数,铜管外径比碳素钢管内径小4-8MM,然后将铜管放入碳素钢管内,铜管一端需伸出碳素钢管100-150MM;
B:使用扩口机对铜管伸出的一端进行扩口操作,铜管扩口后外径比碳素钢管外径大3-8MM,铜管扩口长度为20-50MM,铜管扩口处外表面与碳素钢管口边缘焊接;
C:使用冷拔复合技术将铜管与碳素钢管复合,使用专用模具,模具装于冷拔机上,模具最大外径比碳素钢内径大2-5MM;
夹紧碳素钢管,启动冷拔机,将模具从铜管已经扩口的一端顶进铜管的内部,启动冷拔机,通过芯棒牵引模具沿铜管内壁做直线运动;控制冷拔机的牵引速度为4-9M/Min,模具从铜管的另一端穿出时,通过模具的挤压作用,铜管与碳素钢管复合完成,立即停止冷拔机工作;
在模具顶入铜管内部的过程中轴向挤压时不致破坏铜管表层氧化亚铜保护膜,需要在模具工作的同时使用冷却润滑液,并保证冷却润滑液不间断且能均匀分布到铜管内表面上;
D:卸下已经成型的复合管道,修磨复合管道两端,定尺,用风吹干复合管道内壁,空压机V-0.17/Min,压力0.8Mpa。
所述步骤B中使用的扩口机为¢300液压扩口机。
所述步骤C中使用LB-11冷拔机,装机功率为11KW。
所述步骤C中,使用液压泵及其循环回收系统保证冷却润滑液不间断且能均匀分布到铜管内表面上,液压泵压力3MPA;所述的冷却润滑液由氯化石蜡和松香水构成,其重量百分比为:氯化石蜡48-60%,松香水40-52%。
所述复合管道的制作方法的专用模具,包括由尼龙王1010材料制成的模具本体,在所述模具本体上设有与冷拔机的芯棒连接的连接孔,在模具本体前端面上设有过渡圆角。
所述模具本体的长度为碳素钢管内径的1.2~1.5倍。
所述模具本体的外径为铜管外径的1.05~1.1倍。
所述连接孔的孔径为所述模具本体的外径的0.1~0.25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正友,未经汪正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6850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