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体积混凝土实体模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173463.4 | 申请日: | 2011-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339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8 |
发明(设计)人: | 姚俊;张志明;关正文;李均雄;刘洋;高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38 | 分类号: | G01N33/38;G01N1/2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朱丽岩;刘湘舟 |
地址: | 100054 北京市宣武***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积 混凝土 实体 模拟 试验装置 及其 试验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检测领域,特别是一种应用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实体试验装置及试验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的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首先是根据设计和规范要求编制施工方案,施工方案经相关部门和人员批准后即可用于工程实践中(即传统的施工方法通常在方案制定后就直接用于正式施工);但施工方案中制定的各种技术措施能否在施工中切实有效地发挥作用,能否在实际施工中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否存在不足和隐患,以及混凝土浇筑工艺、温度控制、混凝土工作性能等各项技术指标能否满足施工和质量要求,都无法提前得到验证,所以往往会因为事先对方案中某个细节考虑不周而造成施工质量缺陷,比如经常由于水泥水化热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急剧升高,混凝土内外温差引起温度-收缩应力的变化,导致混凝土构筑物出现裂缝,影响结构的使用和耐久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实体模拟试验装置及其试验施工方法,要解决传统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的混凝土的各项技术指标无法提前验证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大体积混凝土实体模拟试验装置,包括钢筋混凝土材质的试验块体和测量试验块体用的测温传感器、测温线、测温仪,所述测温传感器预埋在试验块体内的测温点中并且测温传感器通过测温线与位于试验块体外的测温仪连接,其特征在于:试验块体为方块形状,试验块体的高与拟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高度相同,试验块体的长和宽均不小于4m,制作试验块体所采用的原材料和混凝土配合比与拟浇筑的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所采用的原材料和混凝土配合比相同。
试验块体中预埋有钢筋支架,该钢筋支架包括六根竖向固定钢筋和连接在竖向固定钢筋之间的水平固定钢筋,所述六根竖向固定钢筋成直角三角形布置,其中三根为直角三角形的三个角,另外三根中的两根分别位于直角三角形的两个直角边的中间位置、第三根位于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中间位置,直角三角形的直角位于试验块体的其中一侧侧面的中心线位置,直角三角形的其中一个斜角位于试验块体的中心位置,直角三角形的另一个斜角位于试验块体的竖向棱边位置。
每根竖向固定钢筋上均设有至少三个测温点,其中第一个测温点位于试验块体的底部,第二个测温点位于试验块体的中间位置,第三个测温点位于试验块体的上部,每个测温点中均设有两个测温传感器,其中一个测温传感器绑在竖向固定钢筋上并且该测温传感器的外侧套有保护罩,另一个测温传感器也绑在竖向固定钢筋上并且该测温传感器与竖向固定钢筋之间垫有混凝土垫块。
所述试验块体的底部的测温点与试验块体的底面相距40mm~60mm,试验块体的上部的测温点与试验块体的上表面相距40mm~60mm。
所述试验块体的底部与试验块体的中间位置之间还设有测温点。
所述试验块体的中间位置与试验块体的上部之间还设有测温点。
所述竖向固定钢筋的上端伸出至试验块体的上表面上。
一种应用上述大体积混凝土实体模拟试验装置的试验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步骤一、根据设计和规范的要求,编制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案。
步骤二、在与正式施工时同样的环境和施工方法的条件下,制作一个大体积混凝土实体模拟试验装置,使该大体积混凝土实体模拟试验装置中的试验块体1的中心近似于绝热,并且在整个制作过程中,测量混凝土原材料温度、砂石含水率、大气温度、混凝土出机温度、入泵温度、入模温度、出机坍落度、现场坍落度、混凝土工作性能时间、平均振捣时间、二次振捣时间、表面泌水情况、第一次压面时间、二次压面时间、养护棚内温度、混凝土环境温度、混凝土内部最高温度、混凝土表面最高温度、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和混凝土表面与环境温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34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