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动力系统用发动机与电机集成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75127.3 | 申请日: | 2011-06-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51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建民;苏岭;李俊;段志辉;郑妍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B63/04 | 分类号: | F02B63/04;F02N15/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康海燕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动力 系统 发动机 电机 集成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plug-in车型动力传动系统,特别是涉及发动机与ISG电机同轴连接的过渡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plug-in车型动力系统中,发动机与ISG电机或发动机与集成机构的连接,基本上都是采用保留发动机本身的密封结构,然后将发动机与ISG电机或集成机构进行端面连接的技术方案,这种方案的设计过程中,既要考虑发动机和ISG电机的单独密封问题,又要考虑ISG电机或集成机构连接端面处如何躲让发动机伸出的油底壳,设计难度和工艺要求都很高,进而增大了动力系统的开发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计在不影响密封性能的前提下,难度小、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的动力传动系统用法动机与电机集成结构,通过一个连接板,可以在不进行ISG电机或集成机构连接端面处躲让发动机油底壳结构设计的前提下,实现动力系统的连接,以解决上述在考虑了发动机和ISG电机的单独密封及ISG电机或集成机构连接端面处如何躲让发动机伸出的油底壳后,导致动力系统的设计难度增大、工艺要求变高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动力系统用发动机与电机集成结构,其包括发动机和电机。在发动机的后端即曲轴伸出孔一端采用一连接板通过螺栓与电机进行连接,所述连接板与发动机连接一侧与曲轴伸出孔周边结合的部位为油封结构,并在对应曲轴伸出孔位置有一大于发动机曲轴外径的通孔,使得发动机曲轴可以从孔中穿过,连接板的另外一侧连接电机。这样将原发动机本体的后油封端盖取消,但在连接板上保留原发动机后油封端盖的结构特点,起到发动机油封的作用,连接板上留有与原发动机后油封端盖位置相同的螺栓孔,用于螺栓连接阶梯形连接板与发动机端面。
进一步,所述连接板与发动机连接一侧有与发动机端面形状相同的凸台,整个凸台面上还有避让相应位置的发动机密封盖的凹坑,以更好地与发动机端面进行连接。
另外,连接板与发动机连接一侧对应于发动机的油底壳位置为阶梯形,以达避让发动机油底壳的目的,结构更紧凑。
进一步,连接板与电机连接一侧的整个端面中间下凹,下凹部分避开与电机转子干涉。
最佳地,连接板为圆形,在边缘整周留有螺栓孔和定位孔。用于螺栓连接和定位。
在本发明中,连接板起到连接发动机和电机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起到发动机油封和密封电机(如ISG电机)的作用,使得整个集成结构简单、装配方便,不仅可以起到过渡联结作用,解决发动机油底壳突出而与电机连接端面干涉的问题,还可以同时起到发动机油封及密封电机的作用,特别适合用于两串联机构之间的过渡连接。
本发明结构成本低廉,可以节省在研发阶段因解决发动机与ISG电机或集成机构开发而产生的高昂开发费用,十分有利于使用现有部件来进行plug-in车型动力系统串联机构的开发。
附图说明
图1是发动机与电机集成结构的连接示意图。
图2是连接板朝向发动机一面的结构图;
图3是连接板朝向电机一面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结构:
参见图1,汽车动力系统用发动机与电机集成结构包括发动机9、电机16和连接板12。采用连接板12将发动机的后端即曲轴伸出孔一端与电机进行连接。连接板为圆形,在边缘整周留有螺栓孔和定位孔。用于螺栓连接和定位。电机为ISG电机。
结合图2可见,连接板12与发动机端面连接的一侧设计为阶梯形5,以达到躲让发动机油底壳的目的,阶梯形的连接板与发动机连接的端面上有一与发动机端面形状相同的凸台1,与发动机端面连接孔位置相同的螺栓孔2,凸台1上有一个长条形凹坑3,用于躲让相应位置的发动机密封盖。连接板与发动机连接一侧与发动机后端的曲轴伸出孔周边结合的部位为油封结构,连接板对应曲轴伸出孔位置有一大于发动机曲轴外径的通孔4,用于穿过发动机曲轴。
参见图3,连接板12与电机16连接一侧的整个端面的中间较圆周略微下凹,下凹部分8避开与电机转子干涉。在连接板的圆周上分布的连接孔7及一个用于定位的定位孔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7512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式沙尘过滤装置
- 下一篇:紫花苜蓿高蛋白全价复合饲料加工方法与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