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产超低硫柴油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80906.2 | 申请日: | 2011-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10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陈若雷;高晓冬;王哲;王锦业;张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10G67/02 | 分类号: | C10G67/02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王景朝;庞立志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产 超低硫 柴油 方法 | ||
1.一种生产超低硫柴油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柴油馏分原料油从顶部进入到反应器中,补充氢及循环氢混合后从底部进入到上述反应器中,在加氢精制反应条件下,柴油馏分原料油依次与加氢精制催化剂I和加氢精制催化剂II接触反应,其反应流出物进行分离和分馏,得到柴油产品;所述的加氢精制催化剂I是活性金属组元为镍-钼或镍-钼-钨的负载型加氢精制催化剂,所述加氢精制催化剂II是体相加氢精制催化剂;所述加氢精制催化剂I和加氢精制催化剂II的装填体积比为9∶1~2∶8。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精制催化剂I的氧化铝载体由含P 1和P2的拟薄水铝石组合物经焙烧得到,所述组合物中P1与P2的重量比为50∶50-5∶95,其中,P1为1.1≤n1≤2.5的拟薄水铝石,P2为0.8<n2<1.1的拟薄水铝石;n1=D1(031)/D1(120),n2=D2(031)/D2(120),所述D(1或2)(031)表示P1或P2拟薄水铝石晶粒的XRD谱图中(031)峰所代表的晶面的晶粒尺寸,D(1或2)(120)表示P1或P2拟薄水铝石晶粒的XRD谱图中(120)峰的所在晶面的晶粒尺寸,所述031峰是指XRD谱图中2θ为34-43°的峰,所述120峰是指XRD谱图中2θ为23-33°的峰,D=Kλ/(Bcosθ),λ为靶型材料的衍射波长,B为校正过的衍射峰的半峰宽,2θ为衍射峰的位置。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含P1和P2的拟薄水铝石组合物的焙烧温度为550-950℃,焙烧时间1-12小时。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精制催化剂I中的活性金属组元为镍-钼-钨,以氧化物计并以催化剂为基准,所述镍的含量为2-7重量%,钼的含量为1-6重量%,钨的含量为22-35重量%。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精制催化剂I中的活性金属组元为镍-钼,以氧化物计并以催化剂为基准,所述镍的含量为2-7重量%,钼的含量为10-30重量%。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精制催化剂I含有磷和/或氟,以元素计并以催化剂为基准,磷和/或氟的含量不超过10重量%。
7.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精制催化剂I含有有机助剂,以催化剂为基准,所述有机助剂的含量不超过20重量%,所述有机助剂为选自含氧或含氮有机化合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氢精制催化剂II含有至少一种VIII族金属组分、至少两种VIB族金属组分和有机添加剂,其中,一种VIII族金属组分、至少两种VIB族金属组分和有机添加剂的含量满足:mR:[VIIIx(VIB-1)y(VIB-2)z]O2;其中,以VIB-1代表一种VIB族金属组分,VIB-2代表另一种VIB族金属组分,R代表至少一种有机添加剂,m表示每摩尔[VIIIx(VIB-1)y(VIB-2)z]O2中所含有机添加剂的摩尔数,m的取值范围为0.1~2,以VIII族金属组分、VIB-1金属组分和VIB-2金属组分的总量为基准,x,y,z分别代表VIII族金属组分,VIB-1金属组分,VIB-2金属组分的摩尔分数,x,y,z的取值范围满足(y+z)∶x=10∶1~1∶10。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VIII族金属组分选自铁、钴、镍中的一种或几种,第VIB族金属组分选自铬、钼和钨中的至少两种,所述x,y,z的取值范围满足(y+z)∶x=5∶1~1∶5,且y∶z=5∶1~1∶5。
10.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VIII族金属组分为镍,第VIB族金属组分为钼和钨。
11.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添加物选自有机铵化合物,磺酸盐和有机磷酸盐中的一种或几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0906.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