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尤其位于汽车车身前端上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85393.4 | 申请日: | 2011-07-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286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25 |
发明(设计)人: | B.洛曼;T.博施;M-R.洛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5/08 | 分类号: | B62D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侯宇 |
地址: | 德国沃***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尤其 位于 汽车 车身 前端 装置 | ||
1.一种尤其位于汽车车身前端上的装置,该装置用于借助隔板(6)将具有空心型材的第一梁(1)的端部区域与具有空心型材的第二梁(2)的连接区域(5),尤其是连接凸缘相连,其中,尤其为了补偿制造公差,在所述第一梁(1)和隔板(6)之间设有一个以端侧至少局部地环绕所述隔板(6)中的开孔(10)布置的连接元件(8),该连接元件(8)又与所述第一梁(1)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开孔(10)的开孔边缘棱区域(10a)并且由此该隔板开孔(10)这样确定尺寸并且设计,尤其是所述开孔边缘棱区域(10a)这样径向向内地伸入梁连接区域的空心型材区域,使得所述第二梁(2)的与其连接区域(5)尤其是其连接凸缘连接的端侧横截面壁区域(4a,4’a)在一定的公差范围内间接或直接地由所述隔板(6)支承。
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型材(8)由材料相同的和/或一体式的,尤其是封闭的型材部件,优选由挤压成形的型材部件构成。
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型材(8)由一个成型为敞开或封闭的型材部件的材料带,优选带钢构成。
4.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心型材(8)由多个预成形和/或变形的型材部件(8a,8b)组成。
5.按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彼此邻接的型材部件(8a,8b)或型材部件区段(8c,8d)借助卡锁啮合部(16)和/或材料接合地和/或材料接合或形状配合地相互重叠地连接,以形成确定的、尤其是封闭的空心型材几何形状。
6.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8)对接地焊接在所述隔板(6)上,其中优选规定,所述隔板(6)和/或管件(8)由热成形的和/或更高强度的钢板制成,尤其由CPW800或HX420制成。
7.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6)通过激光束接合,尤其通过激光束焊接与所述连接元件(8)固定连接,优选借助激光束穿过所述隔板(6)接合地将焊缝施加在所述连接元件(8)的端侧上和/或借助激光束接合在所述连接元件(8)位于所述隔板(6)上的连接区域中在该连接元件(8)之内和/或之外沿着其周向壁施加角焊缝。
8.按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6)通过气体保护焊接,尤其是MAG焊接与所述连接元件(8)固定连接,其中优选规定,在所述连接元件(8)位于隔板(6)上的连接区域内施加至少一个角焊缝(14),尤其是在所述连接元件(8)之内和/或之外沿着其周向壁施加至少一个角焊缝(14)。
9.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元件(8)对接地焊接在所述隔板(6)上,其中优选规定,所述隔板(6)和/或所述管件(8)由轻金属板制成,尤其由铝板或镁板制成。
10.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6)通过激光束接合,尤其通过激光束焊接与所述连接元件(8)固定连接,优选借助激光束穿过隔板(6)接合地将焊缝施加在所述连接元件(8)的端侧上和/或借助激光束接合在所述连接元件(8)位于所述隔板(6)上的连接区域内在该连接元件(8)之内和/或之外沿着其周向壁施加角焊缝。
11.按权利要求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6)通过气体保护焊接,尤其是MAG焊接与所述连接元件(8)固定连接,其中优选规定,在所述连接元件(8)位于隔板(6)上的连接区域内施加至少一个角焊缝(14),尤其是在所述连接元件(8)之内和/或之外沿着其周向壁施加至少一个角焊缝(14)。
1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孔(10)的开孔边缘棱区域(10a)配设有一个从隔板平面突伸出的边缘突出部(11)或翻边,该边缘突出部(11)以为所述隔板(6)在隔板平面中校准所需的周向间隙插入连接元件(8)中,或者以这种周向间隙至少局部地从外部抓握或包绕该连接元件(8)。
13.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与所述隔板(6)相连的连接元件(8)与所述第一梁(1)形状配合地和/或摩擦配合地和/或材料接合地,尤其通过电阻焊或点焊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未经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5393.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