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186106.1 | 申请日: | 2011-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43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2-08 |
发明(设计)人: | 山田健;山内一树;竹下弘明;福岛正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1/00 | 分类号: | B62D21/00;B62D21/15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崔巍 |
地址: | 日本国广岛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下部 车身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该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是例如在汽车的车身前部将构成悬架装置的臂部件连结于副车架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已有在车身前部设定有在发生前碰撞时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负荷来吸收冲击的溃缩空间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详细而言,这种下部车身结构通过将设置在车身前部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对前纵梁形成为容易因冲击负荷而折曲变形的结构,从而能够随着前纵梁折曲变形来吸收前碰撞时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负荷。通过该种前纵梁折曲变形来吸收冲击负荷的空间(区间)称作溃缩空间。这样,通过确保能够充分地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负荷的溃缩空间,能够阻止冲击负荷传递到车辆后方。
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其溃缩空间内,设置有发动机等动力传动系、由悬架横梁等构成的副车架等。另外,悬架横梁将设置在动力传动系的正下方或后方的悬架部件予以支撑。此外,动力传动系或悬架装置以将溃缩空间在车宽方向上予以连结的状态被支撑固定。
如上所述,由于设置在溃缩空间内的动力传动系等将该溃缩空间在车宽方向上予以连结,因此,前纵梁的车宽方向的变形被抑制,前纵梁对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负荷不能够充分地折曲变形。因此,可能无法确保能够充分地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负荷的溃缩空间。
对此,有人提出了一种技术:在发生前碰撞时使动力传动系或悬架装置从车身主体中脱离后退,从而确保溃缩空间。
具体而言,在副车架与车身主体相连结的连结部处设置脆弱部,在发生了前碰撞时,利用脆弱部使副车架脱离车身主体,从而确保能够充分地吸收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负荷的溃缩空间(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4-148960号)。
另一方面,以往已有作为车身前部的下部车身结构的一种结构:例如将下部臂等构成悬架装置的臂部件能够摆动地连结支撑于副车架。
在这样的结构中,针对行驶时的来自车轮的输入负荷,为了获得通过提高臂部件后部中的支撑部的安装刚性而实现的行驶时的负载噪声的降低效果,有时会将臂部件后部连结支撑于副车架和前纵梁这两者,以谋求支撑部的安装刚性的提高。
但是,像上述那样地将臂部件后部连结支撑于副车架和前纵梁这两者,可能在发生前碰撞时会妨碍臂部件和副车架一并顺利地脱离后退,无法确保能够充分吸收冲击负荷的溃缩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臂部件中的支撑部的安装刚性且能确保充分吸收前碰撞时的冲击负荷的溃缩空间的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的下部车身结构,其包括:左右一对的前纵梁,在车身前部沿前后方向延伸;副车架,设置在所述前纵梁的下方,支撑悬架部件;臂部件,构成所述悬架部件;前部连结部件,将所述臂部件的前部能够摆动地连结支撑于所述副车架;后部连结部件,将所述臂部件的后部能够摆动地连结支撑于所述副车架及所述前纵梁;其中,所述后部连结部件包括:支撑部,连结支撑所述臂部件;第1连结部,连结所述副车架中的被连结部和所述支撑部;第2连结部,连结所述前纵梁中的被连结部和所述支撑部;其中,该下部车身结构还包括:脱离机构,通过前碰撞时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负荷使所述第2连结部脱离所述前纵梁。
所述臂部件是构成悬架装置的多个臂类中位于最下部且连结车轮侧与所述副车架的臂部件,例如可以设定为支柱式悬架装置中的下部臂等。
前碰撞可以是前面碰撞或斜前碰撞等来自车辆前方的碰撞。
采用本发明,能够提高所述臂部件中的支撑部的安装刚性,并且能确保能够充分吸收前碰撞时的冲击负荷的溃缩空间。
也就是说,通过将构成悬架装置的所述臂部件借助所述后部连结部件连结于所述副车架和所述前纵梁两者,能够提高所述臂部件后部中的支持部的安装刚性。因此,能够降低行驶时的负载噪声,提高乘员的舒适性。
另外,在发生前碰撞时,通过使所述臂部件及所述悬架装置脱离所述前纵梁,能够确保车身前部的溃缩空间。因此,能够充分地吸收由前碰撞产生的冲击负荷。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还包括:紧固部件,将所述第2连结部紧固于所述前纵梁中的所述被连结部上;其中,所述脱离机构具有脱离促进部,该脱离促进部通过前碰撞时来自车辆前方的冲击负荷,使所述紧固部件从所述前纵梁中的所述被连结部向下方脱离。此情况下,较为理想的是,所述脱离机构的脱离促进部具有长孔形状的开口部,该开口部形成于所述前纵梁中的所述被连结部,辅助所述紧固部件从所述前纵梁中的所述被连结部向下方脱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18610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